連日來,在甘肅慶陽市西峰區的繡坊里,不時傳出剪刀輕裁綢緞的“沙沙”聲。數十名繡娘忙著備貨端午節,只見她們手持裁好的繡樣,指尖快速翻飛,銀針穿梭于絲線間,一款迷你生肖便初見雛形。一旁的木案上,各類生肖、“五毒”等刺繡產品堆積成山,還有俊俏的虎頭成品擺件被整齊地排列。
5月7日,甘肅慶陽市,“黃土造物”直播間,主播介紹端午節“五彩花繩”產品。中新社記者 閆姣 攝
“今年端午節店里的香包銷量大幅增長,暢銷款有‘五毒’掛件和五彩手繩,寓意驅走其它毒物,從而使佩戴者身體健康、無病無災。”“蘭芳香包”海外市場負責人張煜琛1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繡娘們耗時一年籌備今年的端午節,準備了近40類刺繡產品,近120萬件庫存,目前已銷售60萬件。
張煜琛坦言,為沖刺端午節200萬件的銷售目標,繡坊正加班加點生產。若這些產品全部售出,預計今年銷售額將突破600萬元(人民幣,下同)。
繡坊一隅,年輕的主播手戴花繩,展示源自黃土高原的千年刺繡技藝,彈幕瞬間被“太精致了”“想要同款”刷屏。
“刺繡產品銷量的增長得益于線上平臺的推廣。”張煜琛表示,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該企業不僅打開了國內市場,還接到了海外訂單,主要為法國、德國進行民俗與時尚結合的產品設計,并通過海外華僑組織、華人協會,面向海外華人區域銷售,最好的一年銷售額約20萬美元。
“90后”鄒葉葉出于對針線活的熱愛,2019年加入工坊成為繡娘。“小時候看媽媽做鞋墊、納鞋底,我就偷偷學著做。”她回憶說,兒時的刺繡作品質樸簡單,如今隨著材料升級,香包更加精致美觀,造型也更加豐富。
每逢端午,鄒葉葉都會親手為孩子制作花繩、小香包等,將滿滿的祝福繡進一針一線中。在慶陽人心中,香包是傳情達意、互贈祝福的載體,承載著深厚情感與美好期許。
從最初的緊張生澀,到如今面對鏡頭自信直播帶貨,鄒葉葉希望通過網絡讓更多人了解慶陽香包。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慶陽香包,她倍感欣慰,“這不僅是對我們手工藝的認可,更是大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支持”。
5月11日,甘肅慶陽,當地繡娘趕制刺繡作品。盤小美 攝
同樣在西峰區錦繡坊的慶陽凌云服飾集團軒轅香包藝術有限公司內,繡娘們全力投入產品生產,“隨著節日臨近,市場需求持續升溫,近期訂單量同比增長45%”。該企業生產負責人侯喜云介紹說,這兩年,古樸且有創意的手工文創香包深受年輕人青睞。
據慶陽官方統計,當地香包目前年產值達7500萬元,產品遠銷26國,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2000萬元,成為當地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民眾收入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香包主產區西峰區,目前有香包主題生產大戶1000多戶,年平均生產香包刺繡等民俗文化產品600萬件。
作者 閆姣 田鵬鶴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