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上午,我館舉辦“記憶·未來——2025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教育活動”。現場,教育專員邀請社區青少年學生代表、觀眾、紀念館館員代表等共同參與,用AI賦能歷史,帶來全新體驗。
活動現場,AI賦能四個小情景,讓我們一同聆聽歷史訴說——
情景一:用AI為南京大屠殺期間留守南京保護難民的鼓樓醫院美籍護士伊娃·海因茲的黑白照片上色。
1937年,當外國人紛紛撤離時,65歲的伊娃·海因茲留守南京鼓樓醫院,救助難民。圖為海因茲照顧因戰亂造成的孤兒 采自《南京難民區百日》
來自斯里蘭卡的賽米,目前在東南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就讀建筑學專業。他說:“看到大家用AI技術將國際友人海因茲的黑白照片變成彩色,我感覺很溫暖。用AI賦能,讓歷史說話,很有溫度。這讓當年海因茲留下來救助難民的故事深入人心,讓我們對她有了更豐富地理解。”
情景二: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本該擁有幸福的童年,卻因日軍的入侵和屠殺,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現場用AI技術還原幸存者的童年,如果沒有戰爭,幸存者的童年或許是這樣……
來自埃及的留學生法易說:“看到紀念館運用最新的AI技術,修復歷史記憶,特別是復原了年邁的幸存者的童年照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本該擁有美好的童年。參加今天的活動,讓我銘記1937年在這座城市發生的災難,也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情景三:請DeepSeek給國際友人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寫一封信:
情景四:寄語未來,在明信片上寫一段祝福給10年后的自己,投入“和平記憶箱”,相約2035年拆封。
“希望南京大屠殺慘案永遠提醒我們,要 銘記歷史,不讓悲劇重演”
“來紀念館參觀學習吧,希望看到未來的中國更加美好和繁榮。”
“愿和平如種子,深植每個人的心田;愿和平如陽光,溫暖世界上每個角落;愿和平如空氣,成為人類共同的呼吸”
安徽淮南觀眾朱洪帶妻兒一同參觀紀念館。上一次來參觀時,他剛從大學畢業。時隔十多年,感覺紀念館變化很大,“更科技了,更人文了”。他說:“主要是讓7歲兒子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恰好遇到國際博物館日,紀念館舉辦活動,我們都覺得很有意義。”朱洪一家在現場聽得很感動。兒子朱子逸說:“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牢記這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新南京人劉宇和周學學夫婦帶著5歲女兒劉伊檸一同參加了活動。媽媽周學學說:“聽到講述者們的講述,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孩子現在還在讀幼兒園小班,她很喜歡畫畫。今天回去后,讓她把和平鴿等美好的事物畫下來。”
開學第一課
·編 輯:俞月花
·攝 影:呂 品
·攝 像:趙伊漢
·審 校:李 凌 李雪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