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棉被”時,晚上睡覺,用啥保暖?如何度過零下一二十度的漫漫長夜?
有人干脆利落地回答了一個字:草!
說實話,這個答案看似簡單粗暴,實則只回答了一個情況。
【首先,我們說一下棉花的情況。】
棉花這個好東西,早在秦漢之時,就有傳入邊疆的記載。
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普及,也沒法普及。到了宋元時期,棉花的種植、技術制作等,開始趨向成熟。
明朝朱元璋時期,強力推廣棉花的種植和普及,影響很大。清朝時,產業得到鞏固。
總體來說,棉花在中國的普及經歷了四個階段:漢代傳入邊疆→宋元技術突破→明朝政策強制推廣→清朝產業鞏固。
其關鍵轉折點在于元朝設立管理機構和明朝朱元璋的全國性政策,使棉花從邊緣作物躍升為“衣被天下”的核心經濟作物。
所以,老朱做了大好事啊!點上一百個贊給老朱。
【問題來了,宋元之前,基本沒有棉被,人們是怎么過冬的?】
這個問題,需要分開討論的。
第一,富人過冬。
沒有棉花的時候,富人的選擇還是不少的,他們在冬天有皮草穿,或者有絲綿衣服、絲綿被子(周朝時期就有絲綿了)。甚至,在唐代時,個別富人都可以用“鵝絨被”了。
在家里,富人們是可以燒木炭爐子的,比如,《賣炭翁》賣的木炭,大部分消費者是富人。
一句話,對于真正的富人來說,他們是凍不著的,雖然沒有棉花,但選擇還是不少。
第二,窮人過冬。
大部分窮人是穿不起皮衣的,也買不起絲綿衣服、絲綿被子的。
這怎么過?
窮人自然有窮人的生活邏輯。他們用“草”。
稻草、麥草,都是可以保暖的。縫個被子,里面裝上麥草,熱烘烘的。做個夾層衣服,里面裝上草,也會起到保暖作用。
鋪床、鋪炕的時候,用稻草鋪到下面,可以隔絕灰塵,也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小時候,我家有火炕,也有大床。大炕,鋪的是麥草。大床上,鋪的是稻草制作的草墊子。現在的90、00后的孩子們,見都沒見過稻草墊子,甚至,不知道“炕”是何物。】
過去出門,不是每個人都能住得起店,有人就睡到破廟等地方,隔風就好。此時,一般都會找些稻草、麥草鋪下面,會隔絕潮氣,也起到保暖的作用。
那些走村串鄉搞雜耍的、唱戲的,十幾個男男女女,常常都是睡到地下,這時,就需要稻草等鋪地下保暖了。
不過,有個事需要說一下,東北、西北的冬天,哪怕在古代,哪怕再窮,冬天也是要加爐子的,只不過,窮人用的更多是各種柴火。否則,房子凍得和冰窖似的,一樣熬不下去的。
不要低估勞動人民的智慧,遇到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時,他們是會想辦法找替代方案的。
還是現在好,羽絨服、皮大衣、保暖內衣等,一應俱全,再窮的人,也能穿暖,也能吃飽飯。
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