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家鄉五月的蘆葦塘,綠意深沉,白水如練。每每此時,都會看到受到家里指派來攀折蘆葉的孩子們的身影。將采集好的蘆葉一一洗凈后,放進大鐵鍋里煮好,再用涼水沖一下,拎起瀝水。待葉上的水微微瀝干,再分成四五張一小沓扎好,掛于井旁晾著,就只需等著端午前一天跟糯米“水乳交融”了。
早年家庭不富裕,基本吃不到肉粽。軟糯香甜的豬油豆沙粽,便成了童年過端午時難忘的幸福味道。
節日前一天傍晚,一吃過晚飯,院里便排開了陣勢。浸透的糯米、晾干的蘆葉、磨成細沙的赤豆……盆盆碗碗一大攤,邊上更有剪刀、稻草伺候。再看外婆,已戴上老花鏡,傴僂著腰,借著昏暗的燈光,開始裹粽子了!
數張青青蘆葉,被外婆彎成個小漏斗,填進滿滿的糯米、豆沙,再將蘆葉曲曲繞繞地挽上,繼而以牙齒咬著稻草的一頭,另一頭用手在粽子上纏幾圈,緊緊扎牢后打個結。須臾,一個個青綠色、三棱形的三角粽便俊俏地呈現在了眼前。當我呆呆回味著外婆裹粽的過程時,小姨已把裹好的粽子整齊地碼放進鐵鍋,加水漫過粽子,灶膛開始點火。
一般說來,坐灶口燒火是樁苦差事,平時躲都來不及。但那天根本不用長輩吩咐,我主動上陣充當火頭軍。灶膛里噼里啪啦跳躍的熊熊火焰,映紅了墻壁。鍋很快沸騰了,熱氣由鍋蓋縫隙奔涌而出,粽香也隨之彌漫開來。聞著味的弟弟妹妹圍在灶旁饞得不肯離開。而頑劣的我,則為了分散一下難以遏制的饞勁,學著爬上墻的螞蟻,去親近菖蒲。外公見了,扯著嗓子嚇唬道:“別亂碰,菖蒲是把劍,專斬抓小孩的妖邪,一碰就不靈哉。”我一聽,急忙逃到院里去玩耍了。
夜幕降臨。漸漸地,我困得眼皮打架,最后還是咽著口水進屋睡覺。這一宿的夢,便氤氳在灶間傳出的醇厚粽香中……而外婆仍默默守在灶前。直到現在,我都不清楚,那天老人家究竟是幾時睡下的。
撰稿:鐘正和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劉靜嫻、李藍玉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