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警衛員與一位女干部的生死突圍。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著走出戰場。
有人,背著另一個人走。
30萬人圍住中原解放區
夜里沒有月光,樹影像倒掛的尸體,陳少敏咳血,王德才背著她往山里跑,這是1946年,國民黨調集30萬兵力,要在7月1日前“全殲中原共軍”。
他們不想談,直接圍。
兵分七路,死死鎖住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的活動路線,中原解放區,斷糧、斷援、斷路,在當時的黨內安排里,陳少敏的名字被排在“重點保護對象”之列。
她是中原局組織部長,有槍,有戰績,有資格坐最后一架飛機撤走。
她拒絕了,她說,“我不走,戰士死,我也不獨活。”沒人勸得動她,她年過四十,患有肺病,胃病,發燒、失眠、腳腫,沒藥,只能靠走。
走就得跟部隊一起,不是平路,是山路。
幾千人從鄂豫皖交界的深山老林里穿行,晝伏夜行,敵人就在周圍,火力封鎖線一層一層,走一步,可能活,停一步,可能死。
警衛班長王德才不抽煙,不說話,身上常常帶著土。
他不擅長表達,但他擅長背人,最開始不是他背陳少敏的,是用騾子,7月初,騾子在一段懸崖路上踩滑,連人帶鞍墜下山谷。
騾子死了,陳少敏傷了腿。
沒人有辦法,她不能走,部隊不能等,“你來背她。”指揮員把這句話甩給王德才,他沒回話,直接蹲下去,陳少敏趴在他背上,他咬緊牙,起身,走。
那天是7月9日,他開始背著她翻山。
不走大路,走小路,白天藏身,晚上趕路,肩膀上磨出血泡,“不能停。”他說,敵人就在后面,到了個警衛員與一位女干部的生死突圍。
背著另一個人,穿越死亡地帶
到了7月17日,最危險的一段來了,南化塘,那是鄖縣通往外界的咽喉要道,敵人布了一個口袋陣,兩千米封鎖帶。
機關槍、擲彈筒、照明彈、斜坡陣地,一環套一環。
37團被抽調出來破口,王德才就在里面,夜色中,戰士們端槍沖鋒,喊聲、槍聲、火光,王德才把陳少敏放下,自己沖進火線,打通前方。
再回來,背起她,繼續走,“后面是敵人,前面是血路。”
7月21日,凌晨兩點,小石橋,一座橫跨山澗的小橋,敵人埋伏,四周突然亮起冷光,一排排子彈掃來,尖叫聲,爆炸聲,濃煙彌漫。
王德才沒遲疑,他猛地一把拽住陳少敏,撲進橋下的水溝。
河溝不深,泥水淤積,“快走。”她掙扎,他不說話,把她背起就跑,子彈追在背后,火光映著血水,他的左腿被劃破,右肩中彈。
他一口鮮血吐了出來,咬著牙繼續走。
跑了十幾分鐘,他暈了,陳少敏摔進泥里,隨行醫生嚴榮趕到,搶救,輸液,針管插進靜脈,王德才又醒了。
醒來第一句話:“她人呢?”醫生說:“活著,沒事。”
這時候,敵人圍剿主力的計劃被遲滯了,中原部隊分批突圍,向西南方向移動,陳少敏接到新的命令,要單線化裝赴延安。
她不愿離隊,但命令是死的。
分別前,她把手里的三個物件給了王德才:一副舊手套,一個寫滿批注的文件包,還有一塊白棉布單,“你以后自己用。”
王德才點了點頭,什么也沒說,第二天,他回到部隊前線,繼續打。
“我是泥捏的嗎?”
突圍路上,所有人都餓,山里沒補給,干糧早就吃光,偶爾找到野菜和榆樹皮,煮一鍋稀粥,戰士們圍著穿著喝。
陳少敏的碗被人特意留著,她沒動,端起來遞給旁邊傷員。
沒人說話,她盯著那個負責分粥的小戰士,“你覺得我比他們值錢?”戰士低頭不敢吭聲,她把碗放下,聲音突然高了:“我是泥捏的嗎?”
說完這句話,她摔碗走了。
誰也不敢再給她“特別照顧”,這不是作風問題,是人的反應,她清楚,她這個級別,一旦死了,敵人一定會拿來做文章。
可她也清楚,一旦自己拖了部隊,活著也沒用。
她后來寫在文件袋上四個字:“不許抬我。”可現實是,她真的走不動了,肺病嚴重,咳起來滿手是血,她提議:我們抽一批干部出來,組織‘干部旅’。
能走多少是多少,不能走的,就留下打游擊,別全堵在一處。
這是個狠主意,把一群機關干部,變成一支臨時隊伍,走更偏的路,更險的線,她自己帶頭,那段路是突圍中最苦的一段。
沒有主力掩護,沒有補給線,穿越的是湖北與陜西交界的無人山脈。
那不是行軍,是求生,螞蟥貼腿,水泡潰爛,每過一個夜,身邊就少一個人,陳少敏穿男人舊軍服,腳上綁草繩。
腰間別著手槍,晚上睡覺不脫鞋,她怕一脫,再也穿不上。
分別后的路,不是尾聲,是起點
8月,陳少敏接到命令,要單線前往延安,她化名、換裝、喬裝打扮,剪掉頭發,穿舊軍服、染黑牙齒,連夜出發。
離開前,她一個個交代身后的人。
她不是擔心自己走不掉,而是擔心走掉以后,隊伍沒人管,分別那天,王德才沒來送,他說:“太多人死了,不想看離別。”
可他還是去了,他站在樹后,遠遠看了一眼。
她沒回頭,他也沒出聲,他們一前一后,走出了彼此的命,她到了延安,立刻投入新的工作,整頓后勤、接應南線部隊、建檔、派人、策反。
沒有休息,也沒有治療,她從那條死亡線上走來,沒倒下。
解放戰爭后期,她帶隊南下,組織紡織工人接管城市機器廠,她是工人出身,知道該從哪修,從哪補,從哪斷。
1950年代,她提出一個觀點:“技術是工人干出來的,不是聽講出來的。”
她沒當部長,但她推了一整套系統,從操作規程到培訓模式,幾年后全國推廣,叫“郝建秀工作法”,幾十萬人靠這個吃上飯。
王德才呢?他留在中原軍區。
后來參加淮海戰役,部隊解散后,他沒有回家,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只是沒退,一個人,背著另一個人,從生死線走出來。
他們沒有獎章,沒有儀式,只有肩上的血泡和鞋底的爛泥。
很多年后,我們講戰爭,講突圍,講戰略,可在真實的歷史里,很多關鍵時刻不是靠槍,是靠人,靠一個警衛員的雙肩,撐起一個組織部長的生命。
靠一個將死之人的倔強,點燃一群散兵的信念。
這不是傳奇,是現實,只是太久沒人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