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任見:最后三任西京洛陽留守『原創』
01
富弼之后的西京留守張方平,字安道,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張方平從小聰明過人。被舉薦為茂才,能力出眾。
西夏元昊將要反叛,書寫文辭輕慢的信件給朝廷,打算讓朝廷譴責他并與他斷絕關系以激怒他的部屬。
張方平向朝廷請求說:“順從他的意思,讓他沒有發動反叛的籍口,贏得短暫的時間,在這期間挑選將領,操練士兵,加固城墻,修整器械,剿之必勝。”
當時國勢強盛,多數人都認為他的意見是姑息縱容,最終還是決定用兵。
02
夏人入侵邊境,因向上回復失去了時機,劉平等軍隊覆沒,各路主帥都獲罪受責。
張方平認為:“入侵的敵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虛,應該揮兵直撲那里。”
宰相呂夷簡賞識他的計策,但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趙元昊臣服后,與契丹有嫌隙,來朝請求斷絕與契丹的往來。
張方平說:“如果同意他,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卻失去了長久和好往來的強大對手,不是合適的辦法。應該賜詔給元昊,讓他謹慎處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冊就在傍晚下達。這樣,對于西、北就能兩得。”
張方平的計謀被肯定并采用了。
03
張方平任益州知州,還沒到任,有人煽動說儂智高在南詔,將要入侵,攝守急忙調兵修筑城墻,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驚擾。
朝廷聽說后,調發陜西軍隊,不斷前往守蜀。下詔催促張方平隨之前往,答應他斟酌事宜自行處事。
張方平認為消息是謠傳。路上遇見駐守兵卒,都讓他們回去,其他勞役都停止。
適值上元節張燈,張方平讓城門三天不閉,蜀地百姓才安定下來。
04
西部邊境用兵,兩蜀多有征調,張方平因此上奏免除兩蜀額外賦稅四十萬。
他還建議:“國家在陳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樣有山川可以憑恃,只是依靠重兵來立國而已。軍隊依靠糧食,糧食依靠水道運輸,水運以汴水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
“天圣以前,每年征調百姓對汴水進行疏浚。其后,淺薄虛妄的人爭著把裁減勞役費用作為功勞,汴水日漸堵塞,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卻失去了丘山那樣大的好處。”
于是上奏了十四條計策,皇上稱好,都按照他的意見實行了。
05
張方平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做秦州統帥。
特務人員報告,夏人將逼近邊境,張方平清理檢查兵士戰馬,揚言發兵出塞。
后來敵寇沒來,言事者彈劾他輕舉妄動,曾公亮說:“軍隊沒有出塞,怎么叫輕舉妄動?敵寇沒來,是我方有防備的緣故。如果對他治罪,以后的邊境大臣,誰還敢事先進行防備呢!”
王安石放松銅禁,有人借機每天銷毀銅錢作為器用,銅錢漸漸虧缺。張方平責問王安石:“把幾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廢除,是什么用意?”
張方平是極力反對王安石的,聲言,若有革新,“必有覆舟、自焚之禍”。
張方平留守洛陽,沒有什么政績,后調南京了。
06
文彥博,字寬夫,洛陽人,祖籍汾州介休,今山西地方。這位先生很是特殊,曾經三度河南尹、西京留守。
文彥博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被史學家譽為名相。
文彥博其先祖本姓敬,為避后晉高祖石敬瑭之諱,取“敬”字的反文旁改姓文。后晉亡后,復姓敬,至北宋立國避翼祖趙敬廟諱又改姓為“文”。
哎呀,改來改去,這家子真沒個治。
其曾祖父與尚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有“豐沛之舊”,實為其幕僚。
07
石敬瑭與唐末帝爭奪政權,遣使向契丹求援,契丹鼎力助其稱帝,但文家祖父并未因此而飛黃騰達。
“雖幄中之助居多,而綿上之蓋薄方。”
文彥博他老爺爺僅授代州崞縣令,后稍遷至并州太谷縣令,以嵐州錄事參軍終結其官宦生涯。
文彥博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也非常果斷,且多為國家社稷著想。
當時西部邊境有軍事行動,常有將官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情況發生。文彥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間尚屬無妨,宋仁宗若遇戰亂年代,何所濟之?平時將權不專、兵法不峻耳。”
宋仁宗趙禎采用了他的意見。
08
文彥博曾與樞密使龐籍共同發起淘汰冗兵減省冗費的議論,朝中大臣多認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
為什么?因為朝廷過去害怕在災荒年間發生災民暴動,便在災區大規模征兵,以減其勢;若減省冗兵,恐怕所減之人聚為盜賊,危害社會安定。
仁宗遲疑不決,文彥博決然地說,“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發生,臣請為國而死!”
朝廷接納了文彥博的意見,還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09
文彥博以直使館任河東轉運副使,河東路所管轄的麟州,與西夏相鄰,運餉道路迂回繞遠且難走,在銀城河外有唐朝時所修故道,廢已久無人治理。
文彥博上任,親自帶人修復故道,使運餉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里積聚很多糧草,西夏元昊率軍來進攻,看到有準備,遂撤去。
公元1047年,文彥博任樞密副使。
這年十一月,貝州王則起兵,次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彥博宣撫河北,平息王則的兵火。
文彥博至貝州城下,一面讓官軍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
閏正月,官軍攻入城中,王則被捕。文彥博以功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
10
公元1049年,八月,文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土,隔年,因御史唐介揭發文彥博曾送蜀錦給張貴妃,十月,被罷官。
公元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以后,文彥博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
二十多年間,文彥博“轉戰”多地,洛陽即有三次。
宋神宗趙頊即位,王安石開始變法,文彥博與王安石所持論有異,對其中市易、青苗諸法傷民弊端多所論及,因反對變法,文彥博被改任地方官。
第三次擔任洛陽長官河南尹兼西京留守,就在此期。
11
公元1086年,四月,經司馬光推薦,文彥博出任平章軍國重事,四年后,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等。
公元1097年,因文彥博與司馬光曾反對王安石變法,降職為太子太保,也就在這一年,文彥博去世,年九十二歲。
宋徽宗年間,蔡京為右相,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稱為“元祐黨人”, 禁止其學術。
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彥博才又被追復太師,謚忠烈。
12
文彥博做官時間很長,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公元1124年,北宋已經到了末世,河南尹、西京留守是王襄。
王襄是南陽鄧州人,進士學歷,先后知杭州、海州、應天府、鄆州、潁州,改永興軍,提舉嵩山崇福宮。做河南尹、西京留守時,已是北宋末世的宣和六年了。
翌年,早已在北方崛起金朝——契丹之一支女真族的政權,照會宋朝聯合進攻契丹——遼朝,遼朝亡。
遼朝亡了,金朝以滅宋為目標,大舉南進。
13
北宋朝廷加封王襄為西道都總管,以張杲為其副手。
宋徽宗退位,欽宗繼位,宋與金議和,宋朝答應割地、歲貢,金軍退去。
“京師自金兵退,上下恬然,置邊事于不問。”
后,宋與耶律大石所建“西遼”聯絡,欲聯合夾擊金人,金人遂決意再次南伐,一路攻東京,一路攻西京。
14
秋十月,金西路軍攻陷河陽三城,守城宋軍敗散,南逃,河南尹、西京留守兼西都道總管王襄聞聽河陽陷落,帶著三萬兵馬棄城逃跑。
此時開封告急,王襄率領京西北路大軍,滯留虞城,不思救援。
金人占領了洛陽。
伊陽人翟興、翟進,乃宋朝部隊下級軍官,在洛陽危急時,組織義兵,以助王師。
王襄逃竄時讓翟興守衛洛陽城,翟興兵少,抵抗失敗后向西逃走。
在所有的西京留守中,王襄是最無恥的一個。
選自任見《帝都傳奇》第三版第十卷,有刪改。
帝都傳奇
第拾卷
任見著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三版)10卷本150章615節330萬字,開創為城市“立傳”的先河,以立體、豐滿的洛陽千載帝都形象,以歷史洛陽前世今生的呼吸與脈搏,以都城洛陽特有的兵燹狼煙和婉轉風流,以文化比較研究專家對洛陽的獨特“見解”,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節,以藝技獨運的構思布局,以簡約與飽滿臻于極致的洗練文筆,以重重蘊藉的文化輝煌和作家特有的深度幽默,將中國歷史文化小說的藝術魅力推到了新穎動人的特殊境界,相信讀者會驚喜于自己因為這部著作而獲得的關于東方文明的發現、立體洛陽的歷史文化精神和不凡的帝都個性以及大不相同的閱讀趣味。
本書第一版和第二版均為九卷本,因而本第十卷非常珍貴。
目 次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亂世藩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后唐明君………………
第一百三十八章 五代瞬息………………
第一百三十九章 香艷奇葩………………
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地脈…………………
第一百四十一章 形勝西京………………
第一百四十二章 留守漫像………………
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境決戰………………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下名園………………
第一百四十五章 四道之論………………
第一百四十六章 熙寧變法………………
第一百四十七章 地產預測………………
第一百四十八章 婉約詞宗………………
第一百四十九章 靖康災難………………
第一百五十章 抱樸守素…………………
娟娟與《帝都傳奇》………………………
《帝都傳奇》總目錄………………………
著者任見簡介………………………………
臺北張教授手持任見《曹操傳》臺灣版
1.多位北大博士推薦:任見先生的《大唐上陽》(15卷),與眾不同的認識價值。
2.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3.后山學派楊鄱陽:任見先生當年有許多思想深邃、辭采優美的散文在海外雜志和報紙發表,有待尋找和整理。
國家出版基金優秀項目《絲路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