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5月18日電 (記者 蔡敏婕)第二批華僑歷史文化游徑發布活動18日在廣州舉行,該批次有6條華僑歷史文化游徑,涉及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粵海關舊址等。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屬400多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歸僑、僑眷近222萬人,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后,大批海外僑胞回廣州投資興業,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優勢,投身廣州經濟建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廣州保留了不少與華僑有關的歷史遺跡。
第二批“僑見廣州”華僑歷史文化游徑發布 。廣州華僑博物館 供圖
據了解,廣州涉僑文物史跡、古村鎮、歷史街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多項,初步建立起廣州華僑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
活動現場,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白云區分別介紹各轄區的華僑歷史建筑及人文景觀,并通過手繪地圖的形式發布了第二批“僑見廣州”華僑歷史文化游徑。這些建筑及景觀是廣州華僑華人家國情懷的具象載體,蘊含著鮮明的華僑文化特色。
海珠區黃埔村作為千年古港,曾走出了胡璇澤、梁誠等華僑先驅。海珠區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副會長哈婷婷介紹,黃埔稅館遺址重現“一口通商”盛景;左垣家塾、胡璇澤故居等串聯起華僑“開眼看世界”的先鋒足跡;日本樓、北帝廟等史跡,則銘刻著民間交往與信仰傳承的篇章。
荔灣作為十三行商埠文化核心區,曾是僑批局聚集地。荔灣區博物館宣講員黃逸輝表示,“情系桑梓荔灣僑蹤”從陳家祠延伸至聚龍古村,通過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等展現華僑反哺鄉梓赤子心;“千年商都荔灣僑印”聚焦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解碼華僑推動中西文明互鑒歷程。
白云區深耕僑鄉生態。白云區華僑歷史文化游徑宣講員劉珍介紹,人和鎮游徑串聯百年僑團舊址、蚌湖大鐘樓、鴉湖鄉幸福會等,講述華僑捐資興學、振興故土的傳奇;龍歸街游徑以北村“美麗僑村”為核心,結合華僑文化展覽廳、六片山“僑心林”,展現僑胞與故土山水共生的情懷。
近年來,廣州加大對華僑歷史文化的挖掘保護力度。2024年,廣州市委統戰部發布了首批5條“僑見廣州”華僑歷史文化游徑,通過空間敘事將散落的涉僑歷史建筑、人文景觀串聯起來,展現華僑對僑鄉的貢獻,為海外華僑華人及后代提供尋根溯源的路徑。
接下來廣州將進一步深入挖掘各區涉僑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華僑歷史文化游徑系列,彰顯廣州獨特的華僑文化。(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