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地定點打擊愈演愈烈,特大暴雨再刷新紀錄
從5月17日凌晨起,南方再次進入強降雨密集期。不過這輪暴雨的特點不是廣鋪攤子,而是點到為止,而且這一“點”下去就是一場天降洪水。廣西、廣東、貴州等地連續出現局地性極強的定點打擊式特大暴雨,仿佛暴雨攜帶了導航系統,瞄準幾個村鎮就是一頓狂瀉。
典型的案例出現在廣西隆林。一個自動站在短短60分鐘之內接連潑下143毫米的極端暴雨,強度之高堪稱罕見。但令人意外的是,暴雨的影響范圍卻小得驚人。僅僅幾個村子就成了水簾洞,而距離不遠的隆林縣城卻幾乎沒感受到雨意,僅有2.8毫米的降雨量。另外,廣西北流也出現了類似的特大暴雨事件,暴雨中心集中在大倫鎮,在12小時內就倒水超過350毫米,但北流國家氣象站的降水僅有27.8毫米,差距非常懸殊。
緊接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17日晚間到18日早晨,廣東、廣西、湖南、福建、云南多地出現了分散性強降雨。尤其是廣東陽江被“精準點名”,陽西地區在短短6小時內被暴雨傾瀉了350毫米,強度比廣西北流的那場還要猛上幾分。而到了5月17日午后,暴雨更是刷新人們的認知:陽西的程村紅光自動站在6小時內測得551毫米的降水量,這一數字成為今年截至目前全國最強暴雨記錄。而這一站點外數公里處的降雨量卻迅速降到100毫米以下。這種狂倒水+超小范圍的極端降雨模式,不只是驚人,更是讓防汛難度大大提升。
二、暖區暴雨主導局面,暴雨擅長見縫插針
按理說,目前偏北的副熱帶高壓已經把雨帶盤踞在江南一帶上空里,這樣一來,降雨重心應該往北抬移,華南應進入一個相對安穩的階段。然而,現實卻是華南成為暴雨中心,甚至不斷突破特大暴雨的紀錄。為何會這樣?
這正是暖區暴雨典型的表現。與常規的梅雨鋒面降水不同,暖區暴雨往往沒有明顯的冷暖空氣交鋒,反而是在濕熱的空氣中直接發展起來的強對流云團,一旦水汽充足、地形配合,再加上熱力條件到位,就容易局地自爆成強降水。廣東的情況更為典型。這里不僅是南海水汽北上的通道口,還有海陸交替的風場切變區,配合珠三角一帶起伏的地形,空氣對流非常活躍。只要大氣不穩定性稍微加劇,局地性暴雨就可能瞬間生成,并表現出非常強的定點傾倒特征,哪怕是方圓十公里內差異極大。
這種暖區暴雨沒有明顯鋒面或臺風配合,預測難度非常高。一方面,它沒有連續的雨帶鋪陳,而是零星炸點;另一方面,一旦形成,強度極大,甚至堪比臺風登陸時的雨量。對于城市排水、山區安全和防汛調度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暖區暴雨的另一個特點是“天可熱,地可濕”,也就是說,這種暴雨在氣溫較高、太陽照射充足的背景下更易發生。所以,近期南方雖然有雨,卻也時不時出現悶熱潮濕的天氣,這正是暴雨在暗中醞釀的信號。
三、季風爆發在即,華南江南還要警惕強對流突襲
這輪暴雨之所以狂而不廣猛而不穩,其實最重要的是大背景下還有一個隱藏的推手——南海西南季風正在醞釀爆發。季風到來前夕,華南的水汽迎來源源不斷的補給,整個南方的對流活動正在更上一層樓。
目前,地面氣壓場已出現初步響應跡象,孟加拉灣到南海一帶的季風槽線逐漸清晰,南海北部洋面水汽開始源源不斷北推,福建、廣東、廣西甚至湖南南部都開始感受到熱濕氣流的推進壓力。此時恰逢副熱帶高壓還未徹底站穩,兩者的博弈導致南方大氣非常不穩定,暖濕空氣被不斷抬升,觸發強對流的概率極高。
從實況監測數據來看,未來兩天(18日-19日)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一帶的雷達回波將頻繁爆發。部分地帶會出現局地強降雨、短時強風,甚至冰雹和龍卷等極端天氣不排除可能。尤其是廣西粵西,已經多次成為暴雨定點打擊區,如果季風再度加強甚至爆發,暴雨隨時可能二次大爆發。
此外,隨著暖濕氣流北推,江南一帶也可能迎來更強的降水過程,從而讓原本就不穩定的天氣系統更加錯綜復雜。因此,提醒南方地區公眾接下來務必高度警惕:強對流天氣可能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襲,早上還是陽光燦爛,中午卻可突遭暴雨傾盆。無論通勤、出行還是居家生活,都要有足夠的防范心理準備。目前來看,這種狂暴定點降雨模式還將持續若干天,季風若全面爆發,屆時雨帶將可能更具組織性,也有可能引發新一輪區域性強降雨。短期內,華南地區尤其廣西、廣東、福建等地要特別注意極端天氣預警,地質災害風險也將隨之升高,務必嚴防死守。眼下雖未進入梅雨期,但局地暴雨的劇本已提前上演,各地的朋友防汛必須實打實地準備好,不能抱僥幸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