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建業地產全盛時期被稱為“河南地產一哥”,2021年建業卻被爆總負債高達1486億元。一系列“天災人禍”還是讓昔日的“一哥”陰溝里翻了船。
建業集團的創始人胡葆森曾經在香港工作生活了十余年。
1997年胡葆森跟風投資香港樓市,沒想到僅僅用了46天就賺了1700萬。
在內地房地產市場開始興起之后,胡葆森就從香港回來,準備在老家河南大干一番。
本來他以為憑借自己在香港積累的先進經驗,回到河南那就是“降維打擊”。
不料建業打造的第一個樓盤,開盤就吃了癟——根本沒人買。
后來還是胡葆森打出了“買房十年還本”如此賠本賺吆喝的口號,才把房子賣出去。
后來胡葆森調整策略,在1999年各地房地產巨頭紛紛布局全國市場時,建業堅持不離開河南一步。
到2021年建業已經成為了總資產1613億元的河南房企一哥。
然而2021年河南的那一場洪水,卻沖垮了建業的資金鏈,逼得建業不得不向外寫求救信,接下來幾年建業暴雷的消息更是一個接一個。
昔日河南的驕傲,
如今把老鄉當韭菜
2021年總資產只有1613億的建業,卻被爆出有著高達1486億元的負債。
雖然此時建業還沒暴雷,但是外界都看得出來,建業沒錢了,資金鏈暴雷只是遲早的問題。
當時沒錢的建業,以為員工謀福利為理由,發行了大約13億元的職工信托。
胡葆森作為建業的董事長,做事一向沉穩,相當有人格魅力,許多人都稱他為“仁義老胡”。
彼時員工也看出了公司有困難,本著和公司共度難關,信任公司,信任“老胡”原則,許多員工拿出了自己的大部分錢,認購了大量信托。
然而等到兌付期,有些員工卻發現公司不能全兌付,只能兌付20%,剩下的何時兌付,也沒有明確的說法。
購買了相關信托的建業員工沒想到,自己買職工信托一來是幫助公司渡過難關,二來是用做自己的“小金庫”。
可誰能想到,員工對公司“一心向明月”,公司卻“明月照溝渠”,把員工當成“小金庫”割。
建業在職工信托一事上,傷透了許多員工的心,有失河南地產一哥的體面。
然而第2年,建業又做了一件事情,直接把最后的體面也丟了。
這次他們盯上了老鄉的糧食,生動的演繹了什么叫“為五斗米折腰”。
2022年6月,河南商丘和開封的兩處樓盤廣告在網絡瘋傳。
兩個樓盤皆在最醒目的位置打上了“5元/斤,大蒜換房。2元/斤,小麥換房”之類的宣傳語。
具體方案是老鄉把手中的小麥或者大蒜,拉到指定的經銷商手中,就可以抵最高20%的房費。
細挖之后才發現,這兩個了樓盤竟然都是號稱“河南地產一哥”——建業地產的樓盤。
其中河南商丘的樓盤是建業正在開發的“建業河畔”,開封的則是建業的“杞縣建業城”。
當時杞縣建業城的銷售均價大概在5000到5500/平左右。
100平米的房子,按照15萬元的首付算,按照2元/斤的價格,老鄉起碼要拿出7.5萬斤小麥,才能付首付。
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杞縣建業城就成交了86萬斤大蒜,成功賣出30套房子。
曾經的河南房產一哥,竟然用如此方法賣房,著實讓人啼笑皆非。
從交易上來看,建業出的收購農產品的價格,高于市場價,有購房的需求的老鄉,也通過手中的農產品去抵消房費,從中得到了一定的實惠。
但是農產品,特別是小麥,在市場上的價格一直比較穩健,而開封和商丘兩地的縣城房價,卻多少有些虛高。
本來收入來源就比較單一的種糧老鄉來說,如果在高位接盤,未來的房貸壓力也是不容小覷。
從糧食換房這個營銷項目來看,建業為了清庫存和回籠資金,已經到了“絞盡腦汁”的地步。
不過想來也是,畢竟彼時的建業已經前后蒸發了超100億港元的市值,在外界看來,暴雷只是時間問題。
但其實如此大的危機,胡葆森當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先遭“人禍”,再遇“天災”
2008年建業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時風光無限,當時就有記者問胡葆森:建業會不會走出河南發展?胡葆森只說了一個“不”字。
建業從建立之初,就一直秉承著胡葆森的“固守河南”戰略。
在建業最巔峰的時候,整個河南每賣出8套房子,就有一套是建業的。這也是建業“河南地產一哥”的由來。
在其他房產巨頭都在走全國化擴張戰略的時候,胡葆森卻始終帶著建業深耕河南,走“省域化”下沉之路。
胡葆森的踏實深耕,讓同為房產大亨的王石都不禁稱贊:胡葆森不浮躁,腳踏實地做事。
王石的評價很準,然而他說的只是2016年前的胡葆森。
金融危機之后,國內的樓市隨著多項利好出臺,再次迎來了跨越發展。
建業也乘著這股風,把建業的樓盤,“插”遍了河南。
在胡葆森看來,河南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位居國內前列,深耕這個超級大省,足以讓建業吃飽。
所以無論那些地產商如何在全國擴張,如何在鄭州等省會城市爭奪地王,胡葆森和建業依舊不慌不忙的推行“省域化”戰略。
2015年建業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65億,建業的足跡也覆蓋了河南18個地級市和122個縣域。建業在巔峰時期,一度占了河南房地產市場總額的12%。
這一年無論是對于建業,還是全國的房地產商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年——“去庫存”打響了!
河南作為人口大省,自然是重中之重。彼時各大房地產商涌入鄭州,僅在2016年,鄭州就產生了16個新地王,鄭州房子的價格,也在一年內每平米漲了3301元。
眼看著“各路人馬”大有入中原之勢,一向穩扎穩打的建業也坐不住了,看著眾多的競爭者,胡葆森有些擔心起來。
建業本來就是固守河南,如今對手都“打”進家來了,如果再不反應,建業的基本盤恐怕都會被分食掉。
而且這也是一次做大的機會。這次胡葆森罕見的在建業內部吹起了沖鋒號。
在2017年初的時候,胡葆森就宣布,5年內建業要在資產、銷售、市值上,全部突破千億大關。
2016年建業的地產年銷售額只有不過200億,要在5年之內,在一省之中,完成三個一千億目標,這還是從一向穩健的胡葆森口中說出來,多少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2017年建業新增的土地儲備建筑面積,就同比增長了238%。更多的土地,就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建業的負債規模也從2016年的373.28億元,躍升到2021年的總負債1486億元。
2019年建業的地產銷售額就達到了1011.5億元,提前完成了千億目標。
然而在2020年,有關房企的三道紅線出來后,樓市開始降溫。
胡葆森也從中看到了潛在的風險,然而此時的建業已經是千億房企,船大難調頭,等胡葆森反應過來,建業已經完全剎不住車了。
到了2021年,一場洪水,更是直接將沖垮了建業的最后一道防線。
2021年9月,建業在網上發布了一份“求救信”,其中提到建業在洪水和其他因素的多重影響下,累計損失高達50億元。
彼時建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92.1%。盡管在建業發出“求救信”之后,河南官方積極入場救援,但也是杯水車薪。
2022年8月,建業發布了上半年的業績盈利警告,預計2022年上半年虧損將在50億元到60億元之間。
這是建業成立三十年來首次虧損。
此時建業地產的市值也只剩下16億港元,也就是說,只要花16億港元,就能買下這個昔日的河南地產一哥。
2022年11月,建業更是爆出裁員7000人,沒有被裁的一線員工,也會進行40%的降薪。
2023年建業宣布無法對境外債權人進行支付,建業由此正式暴雷。
不知道此時此刻,穩健的大半輩子的胡葆森,后不后悔6年前所做的那個決定。
了解胡葆森前半生經歷的人,也怎么也想不通,建業會走到這個地步?
46天狂賺1700萬
2019年一則來自香港的訃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畢業于黃埔軍校二期的胡靖安將軍的妻子嚴淑銘離世。在家屬名單中,赫然出現了“義子胡葆森”。
1982年還不叫胡葆森的滑建明被公司外派到香港工作,香港是滑建明的福地,他在香港通過“炒樓花”,曾在1997年,46天就賺了1700萬港元。
在香港滑建明不僅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還認識了一個頗有背景的胡姓義父,并且改姓改名成了胡葆森。
1992年,胡葆森憑借著出色的能力,已經成為了一家國有外貿公司的總經理。
但是就在這年,胡葆森卻不顧親生父親的反對,辭去了總經理一職,毅然下海,創業房地產。
很多人“下海創業”都是去深圳,胡葆森卻舍近求遠,回到了老家河南,準備在鄭州做房地產。
很多人不理解胡葆森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彼時市場化較落后的鄭州,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
1992年,胡葆森在鄭州東郊砸重金買了360畝地,他宣稱要在這里建出鄭州最好的房子。
彼時鄭州市中心的房價是2000/平,而胡葆森操盤的“金水花園”遠在郊區竟然要1980/平。
當時號稱鄭州最好的房子——金水花園開盤后竟然一套房也沒賣出去。
此時上面又收縮房地產的金融政策。房子賣不出,銀行又不給貸款,剛剛起步的建業,一下子陷入了絕境。
好在胡葆森及時調整策略,他做起了營銷,宣稱第一批買金水花園的人,十年還本。
第二天金水花園就賣了第一套房,胡葆森和建業也在鄭州打出了名聲。
這也讓胡葆森悟出了一個道理——無論上面怎么變,現金流才是公司成功的關鍵。
后來,胡葆森又得到了鄭州期貨交易所的辦公大樓項目,這一個項目,讓建業獲得了9000萬的資金,這筆資金也成了建業起家的關鍵。
1999年隨著上面鼓勵“貸款買房”和“分房”的結束。國內房地產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到來。各大房企紛紛征戰全國各地。
有了前車之鑒的胡葆森卻在2002年提出了“深耕河南”一步一個腳印積累現金流的目標。
2003年,胡葆森兌現了當年的承諾,為第一批購買金水花園的業主退錢。建業的樓盤也慢慢被更多的河南人追捧。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建業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堅持深耕河南的三四線城市,完成“省域化”布局。
胡葆森獨特的作風,也讓他在業內獲得了“老胡”的美稱,能以“老”稱呼,一半是尊敬,另一半是覺得此人信得過,靠譜。
2006年,胡葆森為了獲得更多現金流,跑到新加坡去拉投資,見面的時候,胡葆森就說了一個重點“近1億河南人正在城鎮化”。
45天之后,胡葆森獲得了來自新加坡轉來的6億資金。深耕河南的建業,一時間成為了外資投資的寵兒。
2008年,建業順利在香港上市。在上市時,胡葆森信誓旦旦的說,建業現在可以從美國拿到投資,跑到駐馬店給老百姓蓋房子了。
憑借著上市和之前積累下來的豐富現金流,建業趁著金融危機房地產低迷,以比較低的成本,在河南各大城市,瘋狂拿地。
建業因此進入了迅速發展期,而胡葆森的身價也是水漲船高,多次問鼎河南首富。
胡葆森本來是想在2015年60歲的時候退休,然而估計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如今年近70的他,還要到處奔走,苦撐企業:交房、還債。
1997年,胡葆森在46天賺了1700萬元后,又拿出了1320萬元投資樓房,可是造化弄人,亞洲金融風暴席卷香港,樓市泡沫被戳破。
僅僅3天,胡葆森就虧了264萬的定金。經過幾天的思考,胡葆森果斷的選擇離場,264萬的定金不要了。
從那個時候起,胡葆森做生意就很喜歡把“規律”兩個字放在嘴邊。在他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胡葆森赫然在最醒目的位置寫下“生存重于發展”。
2016年以后,一向重視“規律”的胡葆森卻忽視了“規律”的發展,盲目擴張,本來可以避免跟著全行業暴雷的建業,也加入到了暴雷大軍之中。
如今建業的局面,正如胡葆森所說“生存重于發展”。建業能否成功生存下去,還得看胡葆森如何把握“規律”了。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