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羅馬教皇方濟各在任期間,曾試圖整頓梵蒂岡岌岌可危的財政體系,但改革最終未能完成。如今,這一重擔落在第267任教皇利奧十四世肩上。
·梵蒂岡的財政“黑洞”
意大利《晚郵報》報道,早在2013年第265任教皇本篤十六世退位之際,羅馬教廷已深陷財政危機。
歐洲反金融犯罪機構Moneyval曾批評梵蒂岡在打擊洗錢方面措施不足,而意大利央行更在本篤十六世退位前夕,中斷了梵蒂岡所有電子支付服務,連自動取款機服務也被暫停。
彼時的教皇選舉秘密會議上,美國保守派樞機主教們支持了進步立場的貝爾戈里奧,即教皇方濟各,寄望這位來自拉美、風格激進的耶穌會士能整頓教廷的腐敗結構。方濟各確實展開改革,著手提升透明度,但在內阻重重與自身猶豫之間,改革始終未能徹底推進。
報道稱,盡管部分財政漏洞得到遏制,但其他領域的赤字卻持續擴大,最嚴重的是梵蒂岡養老金基金,目前面臨高達近2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堪稱一個財政“黑洞”。
雖然財政問題并不直接涉及教義層面,卻關系到整個教會的運轉與延續,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教皇方濟各的遺憾
方濟各曾得到傾向現代財務治理的美國教會的支持,卻必須在一個幾乎不受監管、猶如“免稅天堂”的教廷體系中推行改革。在這種制度下,灰色地帶成為投機活動的溫床。
盡管如此,他并非毫無作為。方濟各曾任命以“鐵腕”風格著稱的澳大利亞樞機主教喬治·佩爾負責管理財政部門。但佩爾遭遇重重阻力,且被兒童性侵指控纏身多年,雖最終被判無罪,但改革節奏已被拖慢。
同時,梵蒂岡還卷入一系列丑聞,包括備受質疑的倫敦房產交易案,導致樞機主教貝丘因貪污和欺詐被定罪。方濟各在其自傳中直言,這些財政風波是其教皇任期中的最大遺憾。
梵蒂岡作為一個不征稅的主權國家,財政結構長期失衡,主要依靠梵蒂岡博物館門票收入與來自美國、德國等國的捐款維持。方濟各奉行節儉理念,試圖削減高層待遇、鼓勵簡樸生活,部分教區因此被迫另尋資金來源,但整體赤字并未實質緩解。
方濟各在辭世前數日曾表示,教廷必須做出艱難且痛苦的開支選擇,并坦言需要更加依賴外部捐贈者的支持,盡管其中許多是對他持批評態度的美國保守派。
利奧十四世將怎么做?
部分觀察人士指出,以教廷之小,卻背負龐大債務,令人憂心;而另一些人則反問:一個擁有無數無價藝術珍品的機構,竟會因幾十億歐元而陷入財務危機?在倫敦,這些錢不過是蓋一座新球場的花費。
不過,變賣珍藏藝術品被視為一種“屈辱”,教會始終不愿走這條路。結果只能將希望寄托于捐贈者——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慈善團體。
在方濟各去世后的“教座出缺”期間,一批來自美國的重量級捐贈者,包括“教皇基金會”及其他保守派慈善組織的成員,曾齊聚羅馬出席一年一度的籌資大會“美國周”。據《泰晤士報》披露,這些捐贈者承諾將今年的捐款翻倍至3000萬美元,并計劃未來再籌集高達7.5億美元的資金,但前提是教會選出“合適的教皇”。
教皇選舉秘密會議并未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現已成為利奧十四世的普雷沃斯特并不是保守派所期待的那把“火焰之劍”,他不會成為一個激烈捍衛保守主義立場的人物。
不過,作為一位務實的美國人,利奧十四世具備管理奧斯定會等復雜組織的經驗,應當清楚改革從何入手。
他曾在梵蒂岡擔任多個職務,對羅馬教廷體制運作頗為了解,卻并非體制內部的一員,這使他更有可能與教廷結構抗衡、保持獨立立場。
而那些要求提升財政透明度、同時希望避免神學上“激進越界”的美國捐贈者,面對利奧十四世的上任理應感到安心。
(意燴原創,翻譯:托特,編輯:舒廖,圖片來源:意大利總統府網站、《歐洲時報》資料圖片、視頻截圖 ,轉載請注 明意 燴 :oushitali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