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婆婆總愛挑刺,你買件新衣服她說浪費錢,你做頓飯她說咸淡不對味;
孩子老師打電話投訴,說孩子上課不專心,話里話外暗示你“家教不嚴”;
親戚聚會時,總有人明里暗里比較誰家孩子更優秀,讓你如坐針氈……
這些時候,你是不是心里憋著一股氣:“憑什么這樣對我?”甚至忍不住想懟回去、爭個對錯?
但今天我想告訴你一個顛覆性的觀念:別人怎么對你,和你沒關系。
為什么“別人怎么對我和我無關”?
鄰居李姐曾和我抱怨婆婆:“我每天下班趕著做飯,她還嫌菜炒老了,我真是寒心!”我問她:“你知道婆婆為什么總挑剔嗎?”李姐一愣。后來才發現,婆婆年輕時守寡帶大兒子,習慣用“挑錯”來表達關心,她怕李姐太累,又不好意思直說。
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往往反映的是他們自己的經歷、情緒和認知。婆婆的挑剔背后是她的不安,老師的嚴厲可能是他的焦慮,親戚的比較或許源于他們自己的自卑。如果我們總把別人的態度當成“針對自己”,就等于把情緒的遙控器交給了別人。
01
做關系的主導者:從“感受對方”開始
真正的高手,不是對抗別人的態度,而是理解背后的需求。
場景1:婆媳關系
婆婆又說:“這湯太淡了,我孫子怎么喝?”
舊模式:憋著火回懟:“嫌淡您自己煮!”
主導者思維:
1. 感受對方:“婆婆是不是怕孩子營養不夠?”
2. 行動回應:笑著盛一碗湯:“媽,我加了山藥健脾的,您嘗嘗?下次您教教我您拿手的排骨湯唄!”
——當你接住她的情緒,她反而會松口:“其實也還行,孩子愛喝就行。”
場景2:師生關系
老師發消息:“孩子作業潦草,家長要管管!”
舊模式:愧疚道歉,轉頭罵孩子:“你怎么老給我丟臉!”
主導者思維:
1. 感受對方:“老師是不是擔心孩子跟不上?”
2. 行動回應:“謝謝老師關注!孩子最近寫字確實急躁,我們周末帶他練字,您有沒有建議的方法?”
——老師感受到配合,態度也會緩和:“孩子聰明,就是需要耐心。”
02
心安理得的力量
朋友小芳曾問我:“我婆婆對我再差,我也要對她好嗎?”我說:你對她好,不是為了她,而是為了自己心安。”后來婆婆生病,小芳端茶送藥,婆婆出院時哭著道歉:“我以前對你太刻薄……”小芳說:“媽,過去的事不提了,咱們好好過日子。”
當你不再計較“別人怎么對我”,而是專注“我怎么對待別人”,你就掌握了關系的主動權。
03
自動自發:讓每個家庭長出幸福的能力
在自動自發,我們堅信:教育的本質是成人的自我成長。
為什么許多家庭學了溝通技巧還是矛盾不斷?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學“怎么改變別人”,而我們教你:
看見情緒背后的需求(比如孩子頂嘴是在渴望自主權);
用行動打破對抗循環(像上文中的“湯淡了”案例);
把“對錯之爭”變成“無問題合作關系”(和老師、伴侶統一陣營)。
我們不做空洞的理論灌輸,而是帶你:
? 通過真實案例演練,找到“情緒觸發器”;
? 用“高能量的直播”帶領你看到真相;
? 在社群中獲得持續支持和反饋。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自己活成一束光。當你溫暖了自己,孩子、伴侶、家人自然會被照亮。別人怎么對你,是他們的課題;你怎么對待世界,是你的修行。
如果你也想像李姐、小芳一樣,從“被動接招”到“主動破局”,歡迎了解自動自發思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