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小斑馬,南方農業,上海魚類志,《中國淡水漁業史》。
男子偶遇嘉陵江大魚成群曬背
2025年5月5日,IP地址為四川的博主@小斑馬,發布了一則自己在嘉陵江某水電站閘口看到的震撼場景,配文是:“快來爆你們的桿吧!”
視頻是俯視角的,博主從高處拍攝著綠瑩瑩的江水,陽光照射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光看這個場景就挺值得記錄的了。但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此時有大量的魚浮在水面附近曬背!雖然距離很遠,但還是能看出它們的體型確實不小,博主激動地說道:“全是50+的!全是!”當然帶有一些表示感嘆的臟話,我就不寫出來了。
可以看到這些魚體色是灰黑色的,其頭部頭部寬大且呈鈍圓形,感覺能占據魚身的三分之一那么大了。魚身是整體輪廓顯得渾厚飽滿,身體中后部逐漸向尾部收窄。另外可以看到這些魚的眼睛位置較低,能隱約看到眼緣。背鰭短小且位置靠后,尾鰭寬大呈淺叉形。
通過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確實這是四大家魚之一的鳙魚(Aristichthys nobilis)。
既然說到了種類,果然評論區有不少人對這些魚是否有50斤提出了質疑,但是其實大部分人都認為是有的。一位浙江網友表示這些鳙魚還真的有50左右,他馬上被質疑了,另一位網友陰陽怪氣地表示:“你知道50+的鰱鳙有多大嗎?”顯然他認為浙江網友不過是在裝,結果這個網友馬上的回復了,甚至曬出了圖片作為證據,然后那個質疑的網友就不說話了。
更多的網友則是著急的詢問具體的位置,看到這樣的大魚群居,肯定是會手癢的。博主倒是沒有隱瞞,他表示這里是嘉陵江的沙溪水庫區域。
看到如此誘惑的魚情,網友好奇博主是怎么忍住的?
不過還是得忍住的,長江的十年禁漁計劃覆蓋了長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但并非所有支流都完全納入禁漁范圍,不過嘉陵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它是在計劃當中的。
而且重慶市天然水域的禁釣期統一為每年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涵蓋嘉陵江干流、支流及重點水庫,沙溪水庫雖然沒有被提及,但還是得通過當地農業農村部門或政府官網查詢沙溪水庫是否存在禁漁政策比較穩妥。可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萬一被逮到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關于鳙魚
鳙魚是真的好吃,雖然頭很大,出肉率看似一般,但是它的頭還能專門拿來做什么剁椒魚頭之類的好菜,難怪它們在我們中國人的餐桌上能占據一席之地。而且對鳙魚養殖技術的開發,早在我國古代就不斷開展了。
早在戰國時期的《養魚經》中就記載了鳙魚,不過當時的養魚模式比較古早,就是攔截一段水體,把魚養里面。技術的突破發生在北魏,當時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當時的漁民居然就已經攻克了“四大家魚”的繁殖技術,雖然成活率似乎一般,但也算是實現規模化養殖了。
明代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中記載,農民利用稻田溝渠培育鳙魚苗種,發明了新型的漁業模式,稻魚共生系統被開發出來!這種模式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后面還出現了將鳙魚與蠶桑、甘蔗構成獨特的生態經濟鏈,泥肥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真的是創造力無限啊。
擁有這些老祖宗之法的技術累積,也難怪我國現代的鳙魚養殖技術能這么發達。2022年全國鳙魚產量達327萬噸,占淡水養殖總產量的14.6%,在湖北、廣東等主產省,鳙魚產業鏈產值已突破億元。
除了是人類好吃的伙伴,鳙魚在長江流域的生態系統中也扮演著“清道夫”的重要角色。雖然體型很大,但它們卻是濾食性魚類,終生以浮游動物為食,發達的鰓耙如同精密的過濾網,每小時能處理數噸水體。
當夏季藍藻在水面形成綠色油膜時,成群的鳙魚如同水下吸塵器,通過吞食藻類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它們與主食浮游植物的鰱魚形成完美搭檔,二者混養可使池塘藻類生物量下降60%以上。這種天然的生物調控機制,使得鳙魚成為維持淡水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物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