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戰士,參軍入伍后卻被分配到了炊事班,每日與鍋碗瓢盆為伍。他滿懷報國熱情,渴望馳騁疆場,后勤崗位似乎與他的理想格格不入,難免會有挫敗感。然而,當有人悄悄告知連長,這位看似普通的伙頭兵,其父親竟是聲名顯赫的皮定均司令員時,連隊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皮定均1914年出生于安徽金寨,一個紅色革命老區。他年幼時便失去了父親,母親隨后改嫁,生活的重擔早早落在了他肩上。他曾乞討為生、替地主放牛,吃盡人間苦。貧苦的經歷磨煉了他的意志,也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1929年,僅15歲的皮定均毅然投身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在鄂豫皖和川陜根據地,他經歷無數戰斗,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抗戰爆發后,他被調入八路軍129師,擔任特務團團長,肩負起保衛師部的重任。
1939年夏,日軍動用5萬兵力對太行山根據地展開“掃蕩”,而國民黨頑固派也趁亂圖謀占地。劉伯承師長分析局勢后,對皮定均布置任務:“邯長大道如門戶,一旦失守,敵可縱深突破,務必牢牢掌控!”
皮定均立即率部馳援,展開靈活機動的游擊戰。在漳河西岸,他指揮部隊殲滅日偽軍三百余人,隨后一個月又以夜襲與麻雀戰術重創敵軍,使其不得不撤出邯長大道,保障了129師的安全。
不久后,皮定均先后擔任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及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員。他帶領部隊深入敵后,在嵩山、箕山之間建立根據地,發動群眾,打擊敵偽,為豫西抗戰奠定堅實基礎。
抗戰勝利后,內戰爆發。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當時的中原部隊只有6萬人,敵我力量懸殊,上級決定組織突圍。皮定均所在的一旅被指定為殿后部隊,負責吸引敵軍火力,掩護主力轉移。
為此,他設計了一場聲東擊西的疑兵之計:佯裝主力,布陣迎敵。敵軍司令劉峙果然上當,大軍壓上,而中原主力部隊趁勢突圍成功。皮旅則被十余倍的敵人包圍。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皮定均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率部轉戰千里,突破重圍,歷時24天,行軍750公里,成功抵達蘇皖解放區。這場中原突圍,不僅贏得戰略主動,更讓皮定均聲譽大振。
在隨后的解放戰爭中,皮定均擔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第三野戰軍二十四軍副軍長,參與了多場大戰役,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
建國后,他赴朝參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指揮部隊參與“冷槍冷炮”運動,涌現出包括張桃芳在內的大批狙擊英雄。回國后,皮定均升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此后又先后擔任蘭州軍區、福州軍區司令員,成為共和國的棟梁之才。
皮定均的夫人張烽,比他小九歲,早年就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底,129師工作團到涉縣宣傳抗戰,她毅然投身革命,被任命為婦救會主席,四處宣傳動員,為前線輸送了大量人力物力。1941年,張烽調往河南工作,與正在豫西作戰的皮定均因工作接觸而相識。兩人志趣相投,性格互補,在組織批準下結為夫妻。
1946年中原突圍時,張烽已經身懷六甲。為了不拖累部隊,她忍痛與丈夫分別,輾轉返回太行解放區。此后多年,兩人聚少離多,直到全國解放才得以團聚。他們育有七個孩子,其中兩人在戰亂中不幸夭折。剩下的五個子女都參軍報國,成為解放軍戰士。
他們的第三個兒子皮效農,在部隊中被分配到炊事班,成了一名普通伙頭兵。他起初對此心有不滿,渴望去前線建功立業,因此在工作中情緒低落,還被連長批評了一頓。
不久后,有人向連長悄悄透露:這位炊事員的父親是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連長聽后吃了一驚,急忙將皮效農叫來談話,向他道歉,并表示愿意調他去野戰部隊。但皮效農謝絕了,他說:“我在炊事班也能為戰士們出力。”
皮定均得知此事后,并沒有責怪連長,反而表揚了他的坦率與公正。他還親筆寫信給兒子,勉勵他:“炊事工作關系到全連的后勤保障,是戰斗力的一部分。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踏實肯干,才能成材。”
父親的來信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皮效農的心。他打消了浮躁念頭,在灶臺前兢兢業業,贏得了戰友們的尊敬。這個看似平凡的崗位,也錘煉了他的意志。
1976年7月,皮定均在視察福建東山島時,所乘直升機不幸失事,英年早逝,年僅62歲。他的一生戰功卓著,卻始終低調務實,對子女嚴格要求、以身作則,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