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播放了一段120秒鐘的短片,借助AI聲紋重建技術生成了阮玲玉的聲音,致敬中國電影那些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120也對應著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女高音歌唱家烏列熱現場扮演阮玲玉;擁有140多年歷史的上海交響樂團到現場演奏——中國電影的搖籃在上海,中國古典音樂的搖籃也在上海。
最新4K修復版《神女》回到了近90多年前故事的發生地上海,為千位觀眾完成了屬于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的特別放映。
彩排現場
默片、交響、AI……5月18日晚,屬于過去、當下和未來不同“介質”的聲光畫在上海影城SHO一號廳杜比劇場交融上演。4K修復版《神女》現場交響樂配樂特別獻映的現場,35毫米硝酸底片歷經4K掃描及修復變得清晰鮮活;三管編制、70余人的演奏團隊與女高音歌唱家的豪華陣容演繹如泣如訴;AI聲紋重建技術,依據歷史資料重新生成阮玲玉的聲音,以映前短片的形式呈現,致敬電影和無數穿越時間的中國女性。
適逢中國電影誕辰120周年,阮玲玉逝世90周年,由上海市電影局指導,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電影博物館和上海電影資料館共同承辦的“4K修復版《神女》現場交響樂配樂特別獻映”于國際博物館日上演。
電影與交響樂跨界碰撞,見證經典默片煥“新”生
1934年,吳永剛導演、阮玲玉主演的《神女》上映,經過時光沉淀,《神女》成為公認的中國默片巔峰之作,更是現實主義電影的永恒經典。
《神女》的故事聚焦于一位舊上海底層女性。她為了撫養孩子、維持生計,在黑暗的社會中苦苦掙扎,被迫從事不被世俗所容的職業。而在這個看似墮落的外表下,她卻有著一顆無比純潔和堅韌的內心。盡管生活中遭遇了各種磨難,流氓的騷擾、房東的欺壓,但她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孩子的愛。她努力保護著自己的孩子,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對抗著社會的不公和黑暗。
4K修復版《神女》海報
在現場音樂的加持下,影片中人物的心酸、苦悶、恐懼、憤怒都更清晰而富于感染力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音樂不再是單純的配樂,而是成為影片精神的具象化表達。隨影片情節起伏,弦樂低沉嗚咽如泣如訴,弓與弦的摩擦聲里,既有弄堂深處的夜露寒涼,也有單親母親抱子躑躅的蹣跚步伐;而當母親與孩子在一起展現溫馨的天倫之樂時,躍動的撥弦如春日溪流般明快,仿佛孩子咯咯的笑聲濺起的漣漪。
現場指揮張潔敏
此次除器樂與影片交響之外,女高音的人聲加入堪稱神來之筆。在影片結尾,女高音歌唱家的哼唱破空而來,聲音里裹著屈辱與不甘久久縈繞,仿佛對命運的控訴,引領觀眾透過樂聲觸摸到舊時代女性被碾壓卻未崩塌的精神脊梁。
首映前,影片作曲家鄒野在當日電影博物館舉行的導賞論壇中談到,自己在看到這部片子以后“深感震撼”,“吳永剛導演留下的這部片子,距離我們已經九十年了,為什么我們今天看得還那么親切,還能激發我寫出一部電影音樂,是因為這部影片有一個特質,就是它不把什么事情都說完,它留下很多很多的空間,而且把這個空間讓給觀眾,可以把你的情緒裝進去、把你的思考裝進去?!?/p>
作曲家鄒野在映前導賞分享創作心得
鄒野談到,自己在創作中,希望音樂“能夠回到那個年代”,“能夠讓我們的觀眾聽到這個音樂既似曾相識又不出格。”
“最好的電影音樂是要忘記音樂的存在。所以我在寫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是這樣,我不希望把觀眾的注意力拉到交響樂團這邊,而是希望觀眾一直盯著銀幕。音樂是若即若離的,有時候在戲里,有時候不在戲里。甚至在演員特別強烈地表演時,音樂不能夠同步地也跟著強。我做了一輩子電影,所有打過交道的導演,都會說這句話,‘你聲音別大過我的畫面’,所以我會特別小心?!?/p>
觀眾穿旗袍來打卡
當晚的首映,充滿了“電影之城”獨有的儀式感——影片開始前,精心布置的上海影城大廳展陳前,就吸引了許多身著古典旗袍的觀眾前來打卡;當晚禮賓、檢票的工作人員都換上了復古的服裝;當上海交響樂團的樂手們身著海派服飾落座,手中的樂器便成為了連接銀幕與觀眾的情感紐帶。有影迷自制了電影相關的主題票根免費發放,現場隨處可以聽見觀眾對于電影熱烈的討論。
影迷自制的《神女》票根
放映正式開始前,首先播放的是一條借助AI聲紋重建技術,依據歷史資料重新生成阮玲玉的聲音,以映前短片的形式呈現。短片時間共120秒,致敬了中國電影眾多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120恰好對應著今年中國電影120周年的年份。
參與演出的女高音歌唱家烏列熱則現場扮演阮玲玉的角色,在邀請樂團的演奏家們上臺時,她說有請的是“上海工部局樂隊”——這正是已經擁有140多年歷史的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爸袊娪暗膿u籃在上海,中國古典音樂的搖籃也在上海”,作曲家鄒野形容,此次《阮玲玉》在上海影城的放映,讓上影和上交兩塊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強強聯手,讓自己心中充滿了感激。
放映現場
銀幕內外、舞臺上下,歷史的回響與當下的對話環環相扣,更是對海派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譯。
“一部歷經120年滄桑修復的最美默片電影,一支歷史最悠久的上海交響樂團,在上海最優雅的上海影城”, 鋼琴家宋思衡將當晚的放映形容為一場“最奢侈的關于上海的夢”。
“這是90年前的電影,和我們今天的觀眾、藝術家、電影人的一次對話。”導演胡雪樺在當晚的放映結束后感慨,“這部電影誕生就是高峰,今天看它還是高峰!這幫了不起的藝術家讓這部電影喚起新的生命,這部90年前的電影仍然和我們在對話,讓我們看到當時的人和當時的精神。這就是電影,上海了不起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