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金聲玉律頌中華——2025年東方樂器博物館年展”引發熱烈反響之后,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再次奏響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的強音。5月18日下午,博物館聯合高校專家、青年演奏者推出沉浸式互動體驗《古音探韻》,以及琵琶專題講座《持琴尋聲——光影中流淌出的千年琵琶韻》,為公眾呈現一場穿越時空的聽覺與視覺盛宴,讓博物館“活”起來。
東方樂器博物館內場景
如何讓展架上的一件件樂器突破現實空間的限制,來到觀眾的身邊,讓觀眾感受它們“動起來”的生命力?《古音探韻》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展現了一種新的可能。據記者了解,該項目由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代曉蓉教授、魯軼老師帶領學生團隊打造,通過VR(虛擬現實)與AI(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民族舞蹈元素,對五弦琵琶、箜篌、橫笛、腰鼓等古代樂器進行數字化重構,打造沉浸式交互空間,讓觀眾置身敦煌舞樂現場,觸碰傳統音樂的靈魂,探索文化記憶與當代表達的深度聯結。
小同學體驗VR設備
另一邊,《持琴尋聲——光影中流淌出的千年琵琶韻》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到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張曉東主講,他圍繞琵琶這件千年古樂器的歷史流變與藝術魅力進行了精彩闡釋。張曉東系統講述了琵琶自絲路西域傳入中原,經唐宋演化、明清分化,再到當代多元音樂傳統中不斷融合與創新的發展歷程。講座中,張曉東攜手上海音樂學院2024級琵琶專業學生王熙然、上海大學2021級琵琶專業學生魯孫彤,現場演奏了多首經典及地方風格琵琶曲目,以一場視聽盛宴向現場觀眾展示了琵琶的魅力。
講座現場
現場演奏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東方樂器博物館館長肖陽研究員告訴記者,王熙然在本次講座文武曲演奏中使用的琵琶大有來頭。這把琵琶是上海音樂學院早期培養的國樂人才之一、琵琶演奏家程午嘉的六相十八品琵琶的仿制品,由東方樂器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沈正國提供,為講座更添一分上海音樂學院源遠流長的歷史深度與藝術氛圍。
據了解,本次講座除了社會預約觀眾,還吸引了來自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高安路第一小學的小同學,以及上海高校音樂文化育人聯盟、上海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聯盟的多家成員單位代表,形成了跨年齡、跨群體的多元文化觀演交流場。
據悉,東方樂器博物館正依托高校平臺和館藏資源,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音樂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構建校園文化育人新格局。以本次講座為契機,東方樂器博物館將繼續推出系列講座,深化社會美育功能,推動傳統音樂在新時代語境下“活”起來、“走”出去,讓中華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流淌不息。
記者:沈藝飛
編輯:邱彩紅
校對:耿潔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