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賈湖骨笛的鶴鳴穿透八千年前的晨霧,當青銅編鐘的漣漪蕩滌春秋戰國的穹蒼,一場以音律為媒、以科技為幕的音樂盛宴在上海音樂廳內奏響。5月18日,熏風樂社秉承考古者的執著與藝術家的奇思,攜數十件復刻文物古樂器,以創新佳作和國樂名曲在3D光影構筑的山河長卷中,叩響華夏樂源之淵,邀觀眾在百年建筑中聆聽千年回響,在10首樂曲的數字音畫間感受文明脈動。
音樂會以熏風樂社社長、上海音樂家協會民族管弦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蔣薇創作的《遙響》開篇,用同材質、等比例復刻自河南賈湖遺址中的骨笛M341:2演繹,在遠古的漁獵、祈福、歡愉中接力現代文明的明媚、柔美與激情。
隨后是熏風樂社駐團作曲家、二級作曲周超創作的《風華》《鐘呂弦歌》《云中君》等新作,并有文物版《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改編古曲輪番上演。賈湖骨笛、虎座鳥架鼓、編鐘、編磬、箜篌、琴、瑟、篪、塤、排簫等仿古樂器,與明代《神奇秘譜》《魏氏樂譜》、清代《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等古譜古籍中的名曲,以及古代壁畫中的樂器形象重逢再聚,仿佛是時光的信使,帶著經年累月的清風明月,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熏風樂社青年演奏家們嫻熟精湛的演奏技藝、心有靈犀的默契配合,Mapping數字光影技術的創意運用、現場音畫同步的聲紋可視化振動頻率圖形,讓音樂不僅是聽覺的享受,也在空間中織就流光溢彩的幻境,全方位升華觀感的沉浸式體驗。以音樂煥活文物,于新時代喚樂千年,是熏風樂社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初心,也是這場音樂會的期待,或許還有不足,但是努力不會停歇。
音樂會的末篇是在蔣薇創作的新作《踔厲行》中,以激昂奮進的旋律奏響“讓文物活起來”的樂章。當這場奇妙的音樂之旅畫上句號時,期望人們看到,歲月賦予文物的璀璨;頓悟遠方的呼喚,恰似亙古投遞給當下的加密信箋,而你我此刻的解碼,正是在為未來數據發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