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一位00后男生引發了網絡熱議——他原名“朱雀玄武敕令”,如今申請改名為“周天紫微大帝”。身份證與變更申請書一經曬出,頓時引爆了社交平臺的“神名宇宙”。
就在網友們熱烈討論“名字能有多離譜”的同時,日本社交平臺上也掀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給孩子用歷史命名的討論。起因,是一位歷史迷網友提出了一個看似荒誕卻意外有趣的問題:如果要從清朝皇帝的年號中,選一個來給孩子起名,哪一個最霸氣,哪一個最糟?
討論從一開始就充滿熱情。網友們紛紛列出自己的“審美排行榜”:“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聽起來就很有氣勢”,“嘉慶、道光有點老氣橫秋”,“咸豐、宣統則有點不太能啟齒”……至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大概連考慮都不會考慮吧。
就在眾人津津樂道、意猶未盡的時候,有人貼出了一條令人驚掉下巴的信息:位于日本福岡市的福岡工業大學,真的有一位教授,名字就叫「乾隆帝」。
不是開玩笑,也不是藝名,而是真實存在的學者。他在學校社會環境學科任教,專門研究河川生態系統,名字寫作“乾 隆帝”,日語讀音是“いぬい?りゅうてい”(Inui Ryutei)。姓氏“乾”,名字是“隆帝”。雖然漢字組合與歷史上的“乾隆帝”一模一樣,但實際上并不是“乾隆”兩個字連寫的。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好奇:“乾”這個姓,在日本真的存在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日本,“乾”是一個歷史悠久且分布廣泛的真實姓氏,讀作“いぬい”(Inui)。這個字源于古代方位概念,象征“西北”方向,同時也曾出現在近江、紀伊、播磨等地的武士家系中。
如今,“乾”姓在日本姓氏排行中位列前五百,尤其在關西一帶較為常見。比如,日本國家足球隊前中場球員就叫“乾貴士”,而“乾隆帝”教授的姓氏與他一樣,完全屬于正常的日本名字系統,不僅有“乾隆帝”,網友還曬出另外一個“乾隆”……
不過在中文語境中,“乾隆帝”“乾隆”這幾個字無疑觸發了歷史記憶的開關,令人一秒穿越回清代宮廷。這樣的巧合,也引來了不少網友的調侃:“朕講到哪了?”“這個名字一聽就自帶玉璽和龍椅”……
福岡工業大學的官網上,清楚地列出了這位“乾隆帝”教授的研究領域。他本人也曾接受NHK采訪,還在學校的宣傳影片中出演,從準教授時期開始就是校園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
名字的趣味,不在于它是否響亮,而在于它背后所引發的聯想空間。對日本人而言,“乾隆帝”也許只是一個由家族姓氏與略顯尊貴的名字自然組合而成的普通姓名;但對中國人來說,這四個字卻承載著帝王的象征與時代的重量。
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熟悉遠遠超出想象。從“諸葛亮”“趙云”到“雍正”“慈禧”,這些名字并非遙遠陌生的他國史料,而是在漫畫、游戲、大河劇與課堂中不斷出現的文化符號。
很多日本家庭本就喜愛從中國古代典籍中汲取起名靈感。例如“聖司”“倫太郎”“文徳”“孔明”“仲春”這樣的名字,其字義源頭幾乎都可以追溯到《論語》《詩經》《史記》乃至《楚辭》等中國經典。
不只是人名,日本的“年號制度”本身,也幾乎是建立在中國古籍的語言審美之上。從“昭和”取自《書經》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成”摘自《史記》和《尚書》中的“內平外成”,到“令和”借自帶有漢文化背景的《萬葉集》,這些年號背后都是對古典秩序與理想治世的向往,文字雖簡,寓意深遠。
日本人起名的方式雖然因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但至今仍保持著對字義美感與音韻諧調的追求,而這些構成元素,又恰恰與漢字文化傳統息息相關。某種程度上,這種起名方式本身,就已是中日文化交流最日常也最綿長的體現。
文化的碰撞有時不在宏大的場景中,而是在這樣輕松幽默的名字里悄然展開。一場關于清朝皇帝年號的閑聊,不僅引發了中日文化的交匯思索,也讓人再次感受到:命名這件小事,承載著父母的期許,也藏著跨越語言與時空的奇妙緣分。
所以說,有趣的不止是名字,更是名字背后那種彼此熟悉、也彼此欣賞的文化親近感。在國際風云變幻的當下,這樣的日常溫度也許正是中日關系中最不該被忽視的部分。
愿我們能在一次次不期而遇的文化巧合中,更理解彼此,也更珍惜難得的文化契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