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恭親王府,原是乾隆時期權臣和坤的府第。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則是這個和珅當年建的藏寶樓——后罩樓。這座后罩樓位于王府邸深處,上下共兩層,長156米,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是因為這個數字是故宮房間數字“9999間半”的尾數。
和坤在建后罩樓時在后端共開88扇窗戶,每間屋子的窗戶形狀設計得都不一樣,“和大人”只看窗戶形狀,就能來區分哪間屋子藏的是什么寶貝。在這些窗口中,其中一扇很別致:窗口上面雕刻著蝙蝠(蝠福諧管),下面雕的是雙魚(魚余諧音),磚雕栩栩如生,窗欞上也有蝙蝠圖案,生動地體現了“福慶有余”的意境,真是獨具匠心。
另外,后罩樓墻壁有夾層,夾層內即是藏寶之地,據說在這里面關于和珅的家產,據史料記載,太上皇乾隆歸天后的第五天,嘉慶皇帝就奪了和珅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兩個職務,并被“賜令自盡”,抄了他的家。抄出的財產估計約合白銀八億兩,相當于當時全國國庫十幾年的總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光黃金就查抄到和珅贓款26000兩黃金!
恭王府素有“萬福之園”的美譽,王府中除了有康熙皇帝題寫的福字之外,花園到處都有寓意“福”的景致和設計。而在太湖石的正后方,就是蝠池,它也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因整個池塘的形狀就像一只展開翅膀的蝙蝠,因而得名。另外,在這個池塘周圍種植著很多榆樹,春天的時候,金黃的榆錢都隨風飄落在蝠池中,蝠池就像個聚寶盆。
“蝙蝠”是恭王府花園里的又一大景致。這里的蝙蝠可不是天上飛的活物,而是各種蝙蝠造型的裝飾物和景點。為何恭王府會選用這一動物來裝點景致呢?有如下三種說法:
1,傳說努爾哈赤曾在一次與明軍交戰中大敗,因身受重傷而跌落馬下,幸得空中漫天飛舞的蝙蝠(有傳說是烏鴉飛落其身)將其掩藏,才得以逃脫此劫。所以滿人以蝙蝠為吉祥物,而且清代工藝品裝飾中有蝙蝠紋樣的文物中屬乾隆朝的居多,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作為乾隆朝的寵臣和珅喜歡蝙蝠是絕非偶然的。
2.與福諧音。因為蝙蝠的“蝠”字同中國漢字的“福”字諧音,而且“蝙蝠”詞本身在諧音上便是一個“好口彩”(吉利話)。“遍福”,寓意遍地是福、幸福無邊。
3.長壽之物,蝙蝠在古人的傳說中被認為是一種長壽的動物,食之使人增壽,因而蝙蝠也成為一種長壽的符號。
據說,當年和珅就是要取蝙蝠的“蝠”字音,以蝠襯福。所以,幾乎能在恭二所有建筑物上看到“蝙蝠”,流懷亭上有,大戲樓的窗格上也有…·
據說,恭王府花園里共有9999只蝙蝠,而這第1萬個“福”,就是花園的第3個景觀一“福”字碑。
過大年,北京人常喜歡到恭王府沾沾福氣。但在整個恭王府的參觀中,數“福字碑”的前面排著的隊伍最長,最擁擠。原來,恭王府里那塊“天下第一福”的石碑乃是康熙皇帝的御筆,一直是大清的國寶,曾珍藏于紫禁城內,后來幾經輾轉才藏于恭王府。那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說起這“天下第一福”,它還有著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相傳,康熙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六十大壽將至,卻不料突然得了、種很難治的病,宮中的太醫們用遍了良方名藥卻依舊沒有什么起色。上古有“承帝事”請福延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天“清福延壽”,百般無奈之下的康熙帝,決定用為祖母請福。康熙皇帝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后,一氣呵成寫就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蔡愛的“福”字,并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這幅筆酣墨飽的“福”字經過精心裱糊后,送到了孝莊太后的寢室,陪伴其左右。說來也巧,得“福”字幾天后,久病的太后竟百病全消了。
康熙傾注愛心所寫的這個“福”字,有意無意間還創造了許多紀錄。因為“福”與“壽”兩個字在形體上差異太大,所以自古以來沒有哪個書法家將“福”與“壽”兩個字合為一字書寫。但康熙帝御書的這個“福”字右半部分恰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由此成為了現存歷代墨寶中唯一的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里面的“福”字,堪稱“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之“福”。康熙帝這個“福”字的書寫不同于民間一般飽滿方正的寫法,其字形窄而長,且瘦,因而又將這個“福”稱為“長瘦福”,音同“長壽福”,即為長壽之福,也就是從這個“福”字開始,清朝開始有了每年向王公大臣御賜“福”字的定例。康熙帝的“福”字當中,暗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含義,也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含一之“福”。
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玄燁送給自己的這份彌足珍貴的“福”字,孝莊太后臨終前親自命人將“福”字刻在石碑上,并一直矗立在官中。不料,到了乾隆時期的時候,這塊“福”字碑卻神秘地失蹤了。
乾隆皇帝一生最為敬仰的人就是他的祖父康熙帝,因此,乾隆皇帝對“福字碑”的失蹤始終無法釋懷,但當嘉慶皇帝繼位后向乾隆皇帝詢問“福字碑”的事情時,乾隆沉默了一會只回答了他八個字:“布衣之相,福澤萬民”。
到了1962年,周恩來總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員意外地在恭王府花園的秘云洞內發現了一塊刻寫著“福”字的字碑。看起來很像乾隆年間神秘失蹤的“康熙御福”石碑,經過多方的考證和分析,考古學家們確定其就是乾隆年間神秘失蹤的那塊“康熙御福”石碑。百年的失蹤謎題,終于真相大白。周總理在得知此碑為“康熙御福”石碑后,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當年藏在皇宮里的“福”字碑怎么會跑到和珅的私宅當中去了呢?據相關資料上說,這塊“福”字碑當年的失蹤就是和珅偷偷將其運出宮的,和珅將這座“福”字碑鑲嵌到園中秘云洞內的石壁上,而就在這個秘云洞的石壁上還隱藏了一個大大的“壽”字,所鑲嵌“福”字碑的位置正好是那個大“壽”字的一點,從而使這里成了“福”。有些學者對于這種說法并不表示認同。在戒備森嚴的皇宮當中一塊那么大的“石碑”偷運出宮,談何容易,哪怕是皇帝的寵臣和珅。而且,和珅的府邸并不只是和珅居一個人住過,偌大恭親王府,幾易其主,“福”字碑怎么可能有不被發現的道理?
關于“福”字碑在恭親王府中發現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當年乾隆帝將“天下第一長壽福”賜給了自己的寵臣和珅,和珅得碑后遂命人運來幾干塊的太湖石,在后花園砌成京城一條巨龍,龍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龍脈上,于是他便將“天下第一長壽福”藏在龍穴悉心供奉,使其稱之為“洞天福地”。
無論是第一種“和珅偷運出宮”的傳言,還是另一種“乾隆皇帝恩賜寵臣”的猜測,關于“福”字碑是如何來到恭親王府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恭王府的花園正門是一漢白玉石拱門,因為其建筑風格西洋化,所以又被稱作是西洋門。在門額的南面刻有“靜含太古”四個字,北面刻有“秀挹恒春”四個字,其意為享太古之幽靜,擁滿園之春色,其中蘊含的道家思想理念更是體現出了其深邃渾厚、沉雄蒼古的絕妙意境。
恭王府花園里的這道門并不是在和珅建園子的時候留下來的,而是恭親王改造的時候建造的,拱門是模仿圓明園中的大法海園門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造,純正西洋式建筑風格,看起來十分氣派。西洋門也是王府中唯一的一處西式的建筑,從這道門可以體現出,主人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文化和技術去挽救清朝統治的意愿。
據說,當時的北京城只有三道這樣的西式門,但如今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卻只有這一道,因此,西洋門也成為恭王府的一處“絕妙之筆”。
走進恭王府的后花園,有一座高達3米左右的送子觀音石,而關于這尊佛像,還有它的傳說和來歷。
相傳,當和珅雖然有很多的福晉和小妾,但是卻一直沒有兒子。直到有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和珅得到了一座石像,傳說是從太湖當中得來的,并未進行人工雕琢,但石像的外形看起來十分像一尊手中抱著小孩子的觀音像。和珅見后非常欣喜,為了自己可以多財多福,更為了自己能盡早生一個兒子,和珅便將這座石像放在了府中的后花園里。而說來也巧,就在得到石像的這一年,和珅的原配夫人就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豐紳殷德。豐紳殷德這個名字,是乾隆皇帝為其取的,寓意多福。和珅得了兒子,又是皇帝親自賜的名字,更是十分高興,于是就將石像放在了后花園的入門口。一直讓其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安康。
恭王府不僅擁有豪華的建筑,而且還被稱作是“半部清朝史”,這樣的稱謂,是和居住在這里的三代主人密切相關的。恭王府曾是和珅的府宅,和珅死后,嘉慶帝便將這座府宅轉賜給了他的弟弟慶郡王永磷,被改稱為慶王府。后來,恭親王奕?因協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而有功,慈禧太后便將此府賜予了奕訴,變成了恭?王府,恭王府的名稱也是因此而得來的。
這座建造于乾隆年間的恭王府,從風水學的角度上來講,其地理位置是相當優越的。相傳,北京一共有兩條龍脈,一條是土龍,即故言的龍脈;還有一條是水龍,在后海和北海一線,而恭王府恰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間的連接線上,就在這條水龍脈上,所以,恭王府絕對是處風水寶地。而在這樣一處風水寶地上生活的三位主人。
第一位主人是人們所熟知的大學士和珅,而關于和珅的故事,真實的、杜撰的,實在是數不勝數。在清代筆記小說中,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大臣孫士毅出使越南返京,在宮門之外偶遇和珅。和珅一眼就看到手中拿著個東西,就向他要來一看,和珅見此物大如雀卵,雕琢絕美,便隨口索要,孫趕緊答道:“此物原為進獻皇上,而且下官已經向皇上奏明了。”和珅只好掩飾說:“我只不過是一句玩笑罷了。”過了幾天,孫士毅又在宮門外遇見和珅,和珅特意與孫閑話:“我昨日亦得一鼻煙壺,不知與公日前進奉皇上的可媲美否?”孫取來一看,原來就是自己前幾日進奉之物。
由于乾隆皇帝對和珅寵信有加,于是將自己的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固倫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兒,她出生時乾隆已經65歲,自然視其如掌上明珠,對其異常疼愛。雖然貴為金枝玉葉,卻性格剛毅、聰明能干,引得乾隆感嘆:“如果你是皇子的話,朕一定把皇位傳給你!”
在和孝公主13歲時,便被破格冊封為固倫公主,說明了乾隆對她的寵愛,因為按清朝法制所定: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而妃、嬪所生或者由皇后收養的其他皇親宗室之女,則只能封為“和碩公主”。
和孝公主下嫁權臣和珅長子豐紳殷德,嫁妝豐厚,超過其他姐妹。位于恭王府東路的多福軒(初稱為“延禧堂”)曾是和孝公主的居所,在政府修繕恭王府時發現樂道堂梁柱上,有代表公主身份的貼金鳳凰彩繪,為此作了最好的說明。
和珅被賜死后,這座空了的府宅便成了慶郡王永璘的府邸。毫無疑問,永璘對這座豪宅的鐘愛在歷代主人中是無人可比及的。早在乾隆年間的時候,和珅當道,諸皇子們對其已是忍無可忍,并在一起商議說,無論將來誰繼承皇位,都要首先“除”掉和珅,而卻唯有十七皇子永璘與眾不同,他說,將來不管哪位哥哥當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這座豪宅賞賜給我,我就很知足了。而永璘也因此落下了“不愛江山愛豪宅”這樣的名號。
因為嘉慶帝念著兄妹之情,所以并沒有剝奪自己這個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婦也仍然住在原來的家里。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為二,西為慶王府即永璘居住的府邸;東為和珅的兒子與和十公主居住的府邸。一直到和孝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歸到慶郡王名下。
第三代主人奕?得到這座府宅是因為協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有功而賞賜的,并于同治初年的時候對王府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就是今天恭王府建筑規模與格局,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恭親王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所以也被人稱為“六王爺”,奕?從小就是一個聰明過人的孩子,能文能武,深得道光皇帝的寵愛。但因為缺乏經驗,不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給了咸豐。
在道光帝的眾多皇子當中,屬奕?和咸豐的關系最為密切,兄弟兩人從小就一起讀書習武,兄弟倆不僅成長為熟讀經史、兼通詩文擅長騎射的少年才俊,還共同研創出槍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這使道光皇帝十分欣慰,還特意將槍法賜名為“棣華協力”,將刀法賜名為“寶鍔宣威”,意為二人同心協力。
面對同樣優秀的兩個皇子,道光皇帝開始猶豫了,皇位該傳給誰,四皇子還是六皇子?而就在道光帝選太子猶豫不決的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
道光帝晚年的一個春天,道光帝命令諸皇子們隨駕到南苑去圍獵。圍獵是清朝時期尚武傳統的一項活動,而道光帝將皇子們帶去圍獵,其實也是想檢驗皇子們的騎射本領。武藝超群的六皇子自然是出盡了風頭,在圍獵中獲得了最多的動物,而四皇子卻只是站在一旁,一箭不發。這是怎么回事兒呢?原來,四皇子早就明白自己的騎射本領不如六皇子,所以在去圍獵之前便去請教他的老師杜受田。善于揣摩道光帝心理的杜受田給四皇子出了一個高招:在圍獵的時候千萬別發一槍一箭,而且還要約束手下的人不得去捕提動物,如果皇帝問起為何這般,就回答說現在正值春天,是萬物孕育的季節,不忍心將其傷害,更不愿用這種方式與諸皇兄皇弟們競爭。
四皇子依照老師杜受田的計劃而行,一番話下來,果真使道光帝非常高興,不禁贊嘆道,這才是具有帝王心胸的人該講的話啊。因為這件事,道光帝內心里因選太子而不定的天平有些偏向了四皇子。另一件事情的發生讓道光帝更加確定要將皇位傳給四皇子。
一次,道光帝召見四皇子和六皇子一起討論國事政務。兩個皇子接旨后都分別去請教自己的老師。六皇子的老師卓秉恬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而且好發議論,卓秉恬告訴六皇子,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另一面四皇子的老師杜受田卻告訴四皇子說,如果談論國事政務,你一定比不過六皇子,唯有一策,如果皇上說到自己年老體病,將不久于皇位,你一定要跪在地上難過流淚,以表孺慕之誠。四皇子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召見那天,當道光帝說到自己年老體病的時候,四皇子跪地痛哭流涕,這一幕使道光帝十分感動,深感四皇子的仁孝之心。最終,道光帝封四皇子為皇太子,封六皇子為恭親王,并立儲詔置于錦匣,而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匣兩諭。
在咸豐帝繼位初期,奕?一度得到重用。后來,奕?希望可以尊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咸豐帝卻一直保持沉默不應許,奕?不肯罷休,更是幾次奏請為生母加封。咸豐帝卻認為,奕?的生母康慈皇貴太妃雖然撫養了自己,但她并不是自己的生母,所以不應該被封為皇太后。兄弟二人的感情因此而逐漸疏遠起來。后來皇太后去世,咸豐帝更是以奕?辦理皇太后喪儀有諸多疏漏為借口免去了他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等職務。
辛酉政變后,奕?成為清廷中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奕?推動了洋務運動。在地方上,他重用曾國藩、左肺堂、李鴻章等一批澤務派官僚。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工業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并且,奕?還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并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并打開新局面。他的努力,暫時挽救了清朝的危局,迎來同治中興。
在清廷內部,存在一批頑固派,他們氣焰非常囂張,一些洋務派官僚受到排擠和打擊,這是和慈禧的縱容分不開的。后來,奕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職務。
咸豐皇帝將慶王府賜給恭親王奕?后,他將“延禧堂”改為“多福軒”,并親題匾額。恭親王在此會見中外政要,處理軍國大事。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恭親王奕?就在此處與英法代表談判。多福軒見證了《北京條約》的簽訂始末。因其特殊的歷史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為修復恭王府撥款5萬美元。
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作為乾隆時期重臣和坤、慶郡王永璘和恭親王的府邸,偌大幽深的恭王府在人們心中必然充滿了神秘感。據說在恭王府,曾經有人目睹清朝宮女、太監出現在院子里,影子多次出現在門口的照壁上。恭王府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有人解釋說,石墻曾經涂有含四氧化三鐵的涂料,現在使用的磁帶中也含有這種化學成分,具有記錄的功能。打雷閃電時,閃電能把電傳導下來,只要有人碰巧經過,石墻就起到錄像帶的功能。于是,穿著古裝的人的身影就留在了石墻上。
也有人駁斥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首先,石墻上通常不會涂任何涂料;清朝的涂料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鐵并沒有得到證實。心理專家認為,目擊者很可能是因為長期身處舊時王府的環境中,再加上聽到的一些相關傳聞,造成某種心理暗示,覺得自己見“鬼”了。
大觀園是《紅樓夢》所創造的一個典型建筑環境,有的紅學家說在清乾隆年間,江南文人袁枚家的“隨園”(原名“隋園”)似乎和大觀園有關;有的則說曹家在南方的江寧織造府的花園“檁亭”是大觀園的原型;有的也說恭王府是大觀園的原型等等。
《紅樓夢》第17至18回,寶玉與眾姐妹奉元春之命為大觀園題詠,寶釵有一首七律,首聯云:“芳園筑向帝城西,華日祥云籠罩奇。”后人正是據此尋覓“帝城”——北京城西各個舊王府邸,經過實地考察和文獻推論,有一些人提出了恭王府就是大觀園的原型一說。關于恭王府花園,過去曾有紅學家著文,說這里就是曹公筆下的“大觀園”。如著名紅學家周汝昌認為:“曹雪芹筆下的榮國府大觀園,其地點即是北京什剎海稍西的恭王府。”
如果說曹雪芹有借鑒的話,就是參考了中國的造園藝術的幾千年精華。因在清乾隆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已達到丁峰,皇家有暢春園、圓明園及“三山五園”等,王公大臣的名園有禮王府花園、素家花園、明珠花園等。而我國南方的蘇杭、南京無錫等城市、具有江南風格的名園更是遍布,著名的像拙政園等,
恭王府中除了豪華的建筑、美麗的景色,更是有大批的珍稀文物,當年和珅在聚斂錢財的同時也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而恭王府的另一個主人奕?,作為同治帝的議政王,不僅是個琴棋書畫皆所能的雅士,而且還擅長鑒定和收藏硯臺。就這樣,兩位收藏家“主人”讓有著二百年歷史的恭王府成了一座龐大的寶庫。除此之外,王府內親王及其家眷曾使用過的各種生活用品也是極具有文物價值的。尤其是那些家具,更是歷史文化的珍品。
恭王府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恭親王的孫子小恭王溥偉。每一座王府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就是在周邊縣內所擁有的大量財產,而最有價值的財富形式便是土地。恭王府擁有分布在直隸省一百余州縣內的七千多頃土地,在關外還有四大莊頭,每個莊頭不下千頃土地。清朝滅亡之后,溥偉為了復辟清廷的夢想,不擇手段地去籌措資金,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時間內,幾乎賣掉了恭王府的全部財產。
1912年,日本人將恭王府內除了字畫外的所有設施、器具幾乎一次性全部打包購買。當時流出的文物大約有兩千件,分別在英國和美國拍賣后流失海外,不知去向。而這也是恭王府文物流失規模最大的一次,由于當時的變賣活動又沒有留下有價值的文字資料,所以目前,這些珍貴的文物多數已經失去了下落。20世紀20年代,恭王府也被溥偉、溥儒兄弟的手中抵押給了西什庫教堂。
2004年秋,時任中山商會總經理在日本大阪中商會總部的檔案室里找到了一本1913年在紐約舉行恭王府文物拍賣會的英文版拍賣圖錄本藍色硬皮書,上面有燙金字樣“紐約1913年AAA恭親王競賣”。原來,當年被日本人吞購一空的文物,隔年便被日本人運到美國被拍賣一空。
北京恭王府坐落于北京城的西北方,在地安門的什剎海以西。始建于18世紀末,曾屬乾隆后期大學士中國第一貪官和珅的宅邸,后因和珅獲罪,王府的主人改為慶郡王永璘,后改賜為恭親王奕近的王府。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稱“什剎海的明珠”。“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上對恭王府的描述。鑒于三代主人的關系,恭王府也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恭王府作為清朝親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規整、工藝精良、樓閣交錯,充分體現了皇室輝煌富貴的風范和清致素雅的風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