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愿參與的企業公益和被動應對的KPI考核,1+1會爆發出幾何倍增長的能量。
企業公益需不需要有KPI?
5月6日到10日,我參與汽車經銷商利星行的“京玉一家親”公益助學,到玉樹地區的學校進行探訪。
活動行程安排比較順利,復雜的問題出現在回到北京之后。
毫無疑問公益活動是正面且積極的,但一些接收的信息似乎并非如此。
比如說,從個人角度的質疑是,在行業如此內卷時期,為了一次活動出差一周時間,是不是太清閑了?
同時,從企業角度分析,目前汽車行業嚴重內卷,經營盈利如此困難,還投入人力物力做公益活動,是否有必要?
按照公益行動的主辦方和發起者的說法,以上負面質疑屬于常態,無需過多理會。
不過站在媒體從業者立場,在參與學習企業公益活動接近20年之后,還是覺得有些話必須要說,有些窗戶紙也到了必須捅破的時候了。
01
公益不強迫,公益不能等
回顧過去30多年時間,外資車企為中國汽車行業樹立了眾多企業公益經典案例。
早在1990年,豐田汽車就開始在遼寧豐田金杯技術學院開始了助學行動,2000年更是啟動了北方地區極具代表性的環保項目豐寧植樹,有效改善了當地環境。
現代汽車2008年實施的內蒙古治沙也通過引入蘆葦等草類植物,讓查干諾爾湖附近的鹽堿地再次煥發生機。
梅賽德斯-奔馳在2010年成立了星愿基金,近年來通過與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同時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領域創新突破。
2014年,捷豹路虎和宋慶齡基金會成立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捷豹路虎中國青少年夢想基金”,并于同年為云南昭通遭遇地震災害的小學捐贈500萬元進行災后重建,也就是現在的捷豹路虎希望小學。
與此同時,寶馬、大眾、奧迪、通用、福特、日產、本田,包括已經淡出中國法系品牌和鈴木汽車,都是企業公益活動的積極倡導者。
盡管從專業角度看,企業在公益領域的投入屬于企業社會責任范疇,是經營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部分。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經濟形勢較好的環境中,企業的公益投入無可厚非,而在經營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能保持公益行動就很不容易了。
今年以來更是格外艱難,非常殘酷的現實是,全行業的企業公益投入都出現了大幅下降。
或許有人會提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現在自己都過不下去了,就應該努力賺錢,提升盈利再去捐贈,不是更有效率嗎?
面對這種以商業化思維、評判公益行動的提問,我想起了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潘慶的一次答記者問:“汽車企業近年來確實經營難度增大,但和公益活動需要支援的個體相比,還是要容易一些的。”
是的,唯有真正面對希望小學里孩子們一雙雙天真且充滿期盼的眼睛,背著5公斤書包走1小時以上的山路感受求學艱辛,才會了解很多都市人所謂的困難和壓力,其實稍微努力一下,還是可以克服的。
但需要上學的孩子們等不了,需要援助的人們也等不了。
02
公益不強迫,公益不能停
了解公益的意義和必要性之后,更艱難的挑戰才開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在企業經營非常困難,確實拿不出更多費用支持公益了。”
同樣的對話內容,因為說話的人不同,含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很多汽車企業的高管們,現在都面臨一項很糾結、又不得不做的抉擇,削減公益費用。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相當多的高層管理者雖然不是市場部出身,卻都是公益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導致他們做出矛盾決策的原因眾所周知,企業經營壓力絕大。
曾經有一位公益愛好者指出,很多企業每年銷售額幾百億,盈利和虧損的浮動都以億元為單位,為什么就湊不出100萬元的公益投入?
引用一位豪華車經銷商CEO的觀點,現在每個月集團新車銷售賬面虧損都在1億元左右,廠商的補貼遲遲不到位,這幾年企業已經用盡各種方法節約預算,打印紙雙面印,管理層減少一切非必要外出和商務應酬。
作為職業經理人,這位管理者日常的很多費用都是自行支付,同時非常熱心公益投入,曾經個人捐贈10萬元以上。
但他表示,自己不能要求其他人主動參與公益,因為公益需要自發,而非跟風的形式主義,更不能搞公益競賽。
如今企業虧損嚴重,必須限制支出,無法創造效益的公益行動只能大幅減少,從個人情感上,作為決策者他比公益執行者更難受,但這就是管理者的責任,他必須承擔。
對此我比較了解也非常支持,和很多停止公益行動的企業相比,能保持公益活動已經極為難能可貴了。
03
公益做品牌,公益做價值
在見證企業公益從爆發、到繁榮、到壓力重重,我特別想說的一點是,企業公益活動經過30年的時間,必須要在觀念上全新升級了。
在全民網紅、話題為王的時代,公益同樣需要話題性和品牌化,公益也需要體現自身的價值。
事實上,關于公益品牌化和價值化的思路,我曾經和很多相關人士溝通交流,得到的答復基本都是否定的。
按照公益人士的說法,在傳統公益項目中,首先要保證的就是要和盈利脫鉤,并且絕對不能和銷售有所關聯,同時還不能過度宣傳。
我覺得以上的觀點非常正確,公益不應該與盈利關聯,更不能捆綁銷售和過度宣傳。
不過如果將企業公益和運營完全割裂,既不符合企業運營的本質,從實際效果上也不利于公益活動的持續性。
首先,企業公益和愛心捐贈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專業能力。
以之前談到的汽車經銷商集團CEO為例,即使以個人名義捐贈100萬元,但對錢款的使用效率無法預知,而企業的公益項目不僅能與相關基金會對接合作,而且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完善的跟進機制。
深入了解可以發現,豐田植樹、現代種草、梅賽德斯-奔馳文化傳承、捷豹路虎希望小學等項目的成功實施,并不是簡單的捐款捐物,而是涉及到環保、人文、教育等專業領域的公益推進。
其次,企業公益的價值觀傳遞,本身就自帶品牌屬性。
無論是主動或被動,企業公益都必然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比如豐田公益行動更傾向于精細化和現地現物,現代則是緊隨其后啃環保硬骨頭,這是日韓企業的聯動性和相似性。梅賽德斯-奔馳文化傳承創新則是彰顯百年豪門特色,捷豹路虎、寶馬、大眾、奧迪、福特等經典項目也都具有各自特點。
既然都是價值觀傳遞了,沒必要遮遮掩掩,強化輸出進行公益品牌推廣,一舉兩得。
第三,公益活動不需要績效,但需要創新和“KPI”。
公益活動不談績效,因為基于自發和自愿,所以即使工作強度大、被誤解,也不能發放獎金。
而這并不代表企業公益不需要KPI,因為公益是需要企業投入的,所以必須有成效。
比如豐田植樹和現代種草,經過10多年的時間改善了當地自然環境,梅賽德斯-奔馳的文創項目,捷豹路虎的希望小學,10多年來的投入和成效都歷歷在冊,有據可查。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內卷嚴重的市場環境下,汽車企業的公益行動仍在負重前行。
即使經營現狀極不樂觀,現代汽車中國的“夢想之屋”助學公益活動依然持續走進87所小學。在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發的同時,梅賽德斯-奔馳中國的公益活動從未停止,捷豹路虎則創新推出公益角項目,與經銷商伙伴共同搭建公益平臺。
豐田汽車則是推出公益品牌豐蜜行動,并在改善豐寧環境后,投入精力進行鄉村環保項目的實施。
這些公益項目足以列為經典,并且在內卷環境繼續綻放成長,不過在互聯網時代,其實還可以更進一步增加互動,獲得品牌價值。
04
公益要價值,公益做體系
公益活動很多時候會遭遇的討論場景是:企業公益就是為了吸引注意,突出企業的品牌因素。
傳統公益人士非常排斥這種說法,所以堅決反對公益和績效掛鉤,也不能涉及任何銷售因素。
這種做法沒有錯,但過于極端,至少剝奪了很多銷售人士愿意傳播公益的機會。
比如說在利星行汽車玉樹活動期間遇到的西寧地區利星行4S店總經理,當時他剛剛忙完一場車展,連續幾天都加班到深夜,看起來頗為疲憊。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討論工作時他無意中提起,再累也不能放棄希望,公益的意義就是力量。
記得兩年與這位以戰斗力強悍著稱的店總交流時,他的思維都聚焦在一線業務領域,所以第一感覺其對公益的看法是客套恭維之詞,不過后來聽說他也參與了玉樹項目,而且是一位玉樹學生的長期對接援助者。
這讓我想到在捷豹路虎公益活動上,北京地區第一位路虎衛士(參數丨圖片)車主的公益分享內容:作為很早就走南闖北的高凈值群體,這些人都見多識廣,但當他將參與公益事業的過程分享朋友圈后,很多朋友都咨詢細節,希望能參與公益活動。
真正理解公益內涵的人都能感受到,公益活動能喚醒人內心最本源的正面力量,守護、責任和無條件的付出。
從廣義層面追溯,這種力量的源頭,就是自誕生之日起支持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不斷升級進化的人性光輝。
具體到社會活動層面,在經濟下行的內卷時期,這種力量在激勵著有志之士們負重前行,創新技術開辟行業新方向。
積極的信息是,現階段投資者已經越來越重視企業在公益方面的投入,日前,摩根士丹利公布,吉利汽車MSCI ESG評級提升至“AA”。
投資者邏輯簡單而尖銳,一家在企業公益領域非常專業的企業,在自身技術領域必然同樣專注且領先;反之,一家在公益領域毫無建樹的企業,很難想象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這就好比公眾都希望和品德和能力并重的人交往,企業都愿意培養德才兼備的管理者。
05
公益做價值,公益要績效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前一段時間和人討論中國儒家的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被嘲笑為夸夸其談的不切實際。
其實這是相當一部分人對企業公益的看法,是規模做大后的錦上添花,完成社會責任吸引注意力。
而公益的本質恰恰相反,盡力幫助急需援助的群體,所有體系化的企業公益,都在各自領域攻堅克難,而不是捐錢了事。
現階段公益活動的難點是,如何在經濟下行周期,保持公益投入的持續優化,并且吸引更多人加入。
目前有關部門已經高度重視并加大推廣力度,積累公益時長已經成為學校綜合考評優秀學生的參考。
企業也在努力進行公益推廣,豐田、奔馳都致力打造公益平臺,捷豹路虎希望通過公益角增加經銷商落地互動,利星行汽車累計援助了36所學校,疫情期間多家汽車經銷商集團捐款規模達到千萬元級別。
而截至目前,所有企業公益亟待突破的一點是,能否效仿積累公益時長的方式,推出針對客戶的公益參與指數,讓公益成為企業與外部產生聯系的觸點。
比如捷豹路虎的經銷商就可以通過公益角,進行公益自駕,親子公益行動,這些活動可以不要求獲客KPI,但同樣可以產生客戶維系效果。
而且從企業公益一線反饋分析,愿意參與公益的客戶,大部分以高凈值人群、或社區熱心人士為主,其周邊存在巨大客戶潛力,是天然具有號召力的群體。
同時我在《為什么公益是直面內卷的最佳表達?》一文中曾提出,在行業內卷時代,客戶對于普通的產品營銷和品牌營銷已經無感,價格戰成為決定因素,從而導致偷工減料服務下滑的惡性循環,而參與公益活動獲得情緒價值和心靈需求滿足時,可以適度降低價格等其他促成因素。
以利星行公益為例,作為汽車經銷商集團,36所希望學校就可以成為36個地區的公益觸點,帶動相關地區的公益品牌傳播,將產品營銷自然融入,通過規模效應獲得客戶、乃至投資者關注。
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公益,參與公益。
即使用最商業化的投資邏輯,這也是讓更多人可以獲得幫助的共贏格局,為什么不能提倡呢?
讓公益有價值,在踐行公益的過程中收獲價值,這是對企業、對個人、對社會的生態進化。
所以,與其擔心種種莫須有的困難和問題,不如大大方方將公益品牌化,體系化,加強監管,通過KPI形式,讓企業不僅付出公益,也收獲公益,這是互聯網行業的閉環邏輯,也是中國和全球古代智者早就知道并踐行的真理。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