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做好中山路片區業態導入的基礎上,市南區、市北區正不斷加大力度復制、推廣中山路片區更新經驗,把更新范圍向外拓展延伸。日前,記者在探訪無棣路歷史街區時發現,該街區以“波螺油子”為IP打造波螺油子藝術谷和波螺油子十二階。目前,波螺油子藝術谷一期已成熟運營,波螺油子藝術谷二期和波螺油子十二階更新穩步推進,將于下半年陸續交付使用。
俯瞰波螺油子藝術谷。
不同于上街里、大鮑島,無棣路歷史街區背靠觀象山、伏龍山,形成谷地布局,小而密的尺度和高低錯落的坡度讓游逛充滿意趣;因和居民區緊密相融,無棣路歷史街區也更具社區性,年輕人既可漫步其中體驗老青島人的生活方式,也可在懷舊與文藝中體悟“新波螺油子”。
解鎖文藝“在地性”
從觀象山地鐵站C口出來,便可至無棣路歷史街區。
作為無棣路歷史街區的先導街區,波螺油子藝術谷一期已開業運營半年,預估每天客流達1000人次。在這5棟建筑、約1752平方米的商業載體上,已入駐獨立設計師品牌、生活方式品牌、藝術商店、展覽空間、咖啡簡餐、創意工作室等業態,每周還會舉辦復古市集。
蘇州路28號WOOMOJI藝術社區是波螺油子藝術谷主打的一個藝術業態,以藝術產品和藝術展覽為主,目前已與白開水dawan、大綿羊BOBO、單曉明、朱敬一等數百位藝術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江蘇路77號甲老建筑則入駐了一家青島本土設計師品牌“山谷少年”,市民游客既可以坐在一樓的咖啡廳喝咖啡,又可以到二樓挑一挑品牌原創服裝,還可以到院子里的小花園拍照打卡,靜享悠閑時刻。
夜幕降臨,波螺油子藝術谷漣漪廣場周邊階梯燈火點亮,江蘇路81號院內傳出優雅的爵士樂,一群年輕人跟著音樂搖擺。“俱樂部成立于2024年,以Swing(搖擺舞)為主,追求多舞種的融合及其他藝術形式。目前我們已吸引會員200余人,希望營造一個多元文化社群,大家在一起交流、放松身心,讓身體和生命狀態同時被喚醒。”伍德維勒搖擺舞俱樂部主理人大濛說。
“我們將通過一期項目甄選富有審美特色和影響力的主理人品牌及設計師品牌先期入駐,積累資源和流量,再持續突破傳統模式,挖掘青島本土原創品牌,從而逐步呈現街區完整的商業群落,打造具有青島特色的文化藝術多元空間。”波螺油子藝術谷運營負責人鄭姍姍介紹,目前二期項目正在穩步推進,涉及4棟主樓和2棟獨立陪房,總面積1800平方米,規劃招引生活方式集合店、獨特城市特色餐飲店、谷子社區、設計師工作室、時尚設計女裝店等業態。“每周都有兩三個品牌來洽談,預計今年下半年集中亮相。”鄭姍姍說。
藝術社區展示各種特色“波螺”系列伴手禮。
和波螺油子藝術谷“挖掘在地文化,打造藝術社區”的定位不同,波螺油子十二階主打“精致的煙火氣”,將貫穿主街的十二個巷道階梯和里院、民居結合,為市民游客帶來有閑、有院、有生活,有街、有巷、有煙火的漫步體驗。“我們要打造一個沉浸式非標商業街區,招引的非標主理人不是做連鎖復刻品,而是培育富有創意的獨立品牌,能玩轉跨界復合及場景體驗。”據波螺油子十二階運營招商相關負責人馬強介紹,目前街區招商率已達70%,涵蓋里院美食、人文美宿、藝文體驗、精品零售、潮養休憩等業態。
重構鄰里“煙火場”
無棣路歷史街區是非典型里院建筑群,片區主要以居民為主,夾雜里院和別墅建筑。和當下爆紅的歷史城區核心區域上街里、大鮑島不同,無棣路歷史街區的更新更主張煙火氣、社區性。
“我們以‘在地化’為原點,探索以一種輕盈的姿態介入原住民生活,在延續街區煙火氣的同時,融入藝術化的理想生活方式,拉近周邊居民與藝術的距離,打造一處位于居民區里的城市藝術空間。”鄭姍姍說。
比如,在波螺油子藝術谷,蘇州路至江蘇路之間一道蜿蜒的階梯靜靜舒展,拾級而上,便為漣漪廣場,這既是波螺油子藝術谷的標志性景觀,也是周邊居民生活休閑的公共空間。之所以起名“漣漪廣場”,就是寓意有藝術理想與文化追求的人們圍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志同道合式的“共振”,讓文化能量向街巷深處蕩漾。每逢周末,藝術谷還會舉辦二手市集,二三十位攤主在此自由擺攤,周邊居民也參與其中,或擺攤或逛集。
“我們希望讓更多游客在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更多本地年輕人愿意來這里工作生活。”馬強介紹,這也是街區在業態定位時,除引進網紅餐飲、時尚零售、沉浸體驗式小店外,還加力布局民宿、青年公寓、創意辦公、教育培訓等業態的原因所在。
融入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中。記者在探訪波螺油子十二階時看到,緊鄰商業街區的居民樓外立面、院墻欄桿等都已更新,除了在整體色調上和街區風格相融外,還增加了不少“波螺”元素。在基礎設施配套上,街區也充分利用高架橋下、筒子樓等地,規劃建設停車場、小廣場、口袋公園等,填補片區居民休閑娛樂的空白。“在保護修繕歷史建筑的同時,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強居民協同區改造任務,讓周邊居民也享受到更新的紅利。”馬強說。
但這也是對街區居民、游客、商戶之間共治、共融、共享的挑戰。對于“商居互融”,馬強坦言,“需要磨合,應多一些耐心和引導。”
培育IP“共生性”
波螺油子順山而建,最早是膠東路連接熱河路的一條羊腸小道,形成于青島開埠初期。它彎道多、坡陡、螺旋曲折,形如海螺肉。在青島方言中,海螺即波螺,“肉”和“油”是諧音,“波螺油子”由此而來。
市民游客觀賞海螺裝飾畫。
波螺油子不僅僅是城市風貌,它所承載的,還有老青島的商業文化和市井煙火。這里曾聚集著久康醬園、瑞豐成衣局、光華制版社等近百家商鋪和不少紅極一時的老字號。改革開放后,賣小吃、百貨、光盤、舊書等攤位沿坡道而設,叫賣聲混雜悠長。
從無棣路歷史街區兩大重點項目規劃來看,“波螺油子”正是基于歷史沉淀而提煉出的新文化IP。“波螺油子”歸來,讓一處包容不同代際的城市文化空間呈現新可能。
“‘波螺油子’IP是基于老一代青島人所創造的歷史印記的再表達,它不僅僅是對歷史的探索,更是傳承、重塑,而新一代經營者、生活者則是賦予IP新內涵的關鍵。”波螺油子藝術谷主理人毛娜認為,未來,商業、藝術、美學、時尚等多元跨界融合的業態集聚,將促使波螺油子藝術谷成為一個“城市舞臺”,對內承接生活與文化的鏈接,對外展示青島這座城市的姿態與在地文化,也將撬動更多元的時尚與文化在此聚集,從而為“波螺油子”IP不斷注入全新的魅力。
馬強則對無棣路歷史街區的發展充滿期待。“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我們不僅能實現品牌價值的共生共贏,更能為街區注入全新活力。這種深度聯動將大幅提升街區的空間豐富度和游逛體驗,同時為‘波螺油子’文化IP創造更多元化的敘事可能,助力其突破圈層、持續煥發新生。”他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