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文物是歷史的碎片
共同拼湊起千百年的輝煌與滄桑
文物是歷經風雨的生命
它們帶著歷史的余溫
傳承著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
“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
大理歷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白族、彝族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開啟了大理的千年歷史;唐宋之時這里更是出現了“南詔國”和“大理國”雄霸西南的強國,相繼延續500多年,為西南地區的繁華添磚加瓦;或許也正因為這樣輝煌的歲月,如今的大理州博物館依然保存著豐富的古跡。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大理州博物館的部分鎮館之寶
東漢鎏金銅鳳鳥
東漢鎏金銅鳳鳥出土于大理市喜洲弘圭山東漢磚室墓。這件鳳鳥通體實心,經過鎏金工藝處理,高11.5厘米,以鳳凰為原型,華冠錦羽,昂首引頸,口銜圓珠,振翅挺胸,闊翅上翹,形態栩栩如生。其胸前、雙翅及尾羽上陰刻羽狀紋飾,細膩逼真,為鳳凰增添了靈動之美。鳳鳥的正胸、兩側、頭頂及羽冠上原飾有圓形藍松石,但多數已脫落,僅余7粒。頭頂一粒為綠松石,羽冠上一粒脫落,僅留有6粒紅色琥珀。
這件鎏金銅鳳鳥是通過復合工藝制作的藝術杰作,采用失蠟法鑄造器身,并通體鎏金,隨后又以鑲嵌工藝嵌入寶石,制作出了這件造型精致的上等藝術品。它展現了當時工匠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觀。在古代文化中,它還象征著祥瑞、吉祥、美好、和平與幸福。
元寶珠鈕纏枝牡丹紋青花蓋罐
元寶珠紐纏枝牡丹紋青花罐出土于大理劍川中科山。通高41,蓋徑22.2,底徑18厘米。
青花罐蓋為實心火焰紋寶珠鈕,蓋面為弧腹,平折沿。以蓋鈕為中心,以兩圈弦紋分別將蓋面分為兩部分區域,第一周內填以逆向旋轉的描邊漩紋;第二周內填以纏枝花卉的如意云紋花卉為飾;青花濃淡相宜,發色藍中泛紫。
罐身為直口、短頸、溜肩、鼓腹斜收、平底。頸部上下兩端飾有兩道弦紋,其間飾有三瓣花紋一周。
肩、腹、底三個部分明顯以二周弦紋分隔為三個區域,肩、底各以一周尖角覆蓮為主體裝飾紋飾內填小型如意云紋形成組合紋飾進行裝飾;腹部主體紋飾則以卷葉纏枝牡丹為飾:牡丹花房豐碩飽滿,造型夸張;纏枝花葉呈翻卷呈如意形狀,造型靈動飄逸;纏枝藤蔓隨主體舒張緊隨,活潑而富有生命力;紋飾整體裝飾搭配協調,增添了罐身的靈動之美。
整器構圖嚴謹,構圖層次分明,展現出高超的繪畫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不僅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更是大理地區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南詔倉貯碑
南詔倉貯碑出土于南詔太和城遺址金剛城區域。這塊碑體近似橢圓形,由天然青麻巖石塊制成,其厚度不一。碑高57,最寬處達40厘米。倉貯碑是繼南詔德化碑之后,在大理地區發現的第二塊珍貴的南詔時期碑刻。碑的背面刻有7行漢字,每行6至13字不等,總計70字。該碑沒有碑名,但碑文記錄了糧倉中儲存的糧食數量、負責管理糧食的倉官姓名、倉子的姓名以及監倉的官員。
倉貯碑的出土揭示了南詔對糧食儲存的高度重視,以及其對糧倉管理的嚴格制度和細致分工。碑文中提到的倉官、倉子,以及擔任監倉職責的高級軍官如大軍將、戶曹長等,都反映了南詔時期糧倉管理的復雜性和嚴密性。此外,糧倉中儲存的大量糧食也證明了南詔時期的農業生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此碑對于研究南詔早期的職官制度、倉貯制度、度量衡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一份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來源:大理州博物館 “風花雪月號”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潤婷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