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頻頻出現的“江東”,與“西蜀”相對,是孫吳政權的代稱。
那么,歷史上的江東到底是指哪里?所謂的“江東六郡”,又在如今的哪些城市?
江東
“江東”并不是行政區(qū)名,而是一個地域概念。
自安徽南部流至江蘇南京一帶的長江,呈西南—東北走向。
所以從中原望去,長江東南岸的廣大區(qū)域便被統(tǒng)稱為“江東”,這是自秦漢時起就有的說法。
至東漢末年,“江東”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囊括了今日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甚至江西和福建的部分地區(qū)。
江東是孫策崛起的搖籃。
他帶著父親孫堅留下來的兵力,南征北戰(zhàn),一路打出了江東六郡的基本盤——
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和廬江郡。
從地理上講,這六個郡分布在今天的蘇、浙、皖、贛、滬、閩等地,是當時南方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fā)達的區(qū)域。
吳郡
江東六郡里名氣最大的一位。
不僅是孫策最早奪取的一塊地盤,也是日后東吳政權的政務中心。
吳郡的郡治在今天的蘇州市,轄區(qū)涵蓋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一帶,還延伸到了今天的上海、浙江嘉興以及杭州北部。
也就是說,今天最具“江南氣質”的地方——江南水鄉(xiāng)、滬上繁華,基本都在當年吳郡的轄區(qū)里。
此地物產豐富,人文鼎盛,還出了張昭、顧雍、陸遜等一大票東吳重臣,可謂人杰地靈。
會稽郡
這是東吳版圖中面積最大、轄縣最多的一個郡,郡治位于今天的浙江紹興。
東漢末年的會稽郡,囊括了整個浙江、福建的大部分地區(qū)。
寧波、義烏、臺州、溫州、福州……
這些今天經濟大省的核心城市,很多都在當年的會稽郡治下。
秦統(tǒng)一六國時,這里作為越國舊地,地處東南邊陲,獨立性更強,也因此成為了后來的“抗秦主力”。
在這種民風和歷史土壤的影響下,會稽名士天生傲骨,自有“粉身碎骨渾不怕”的剛烈。
丹陽郡
丹陽郡治初設于安徽宛陵,即今日的宣城市;后移至建業(yè),也就是南京。
丹陽郡所轄范圍橫跨安徽東南、江蘇西南,包括蕪湖、池州、銅陵、南京、宣城等地,還一度管理浙江北部的臨安、安吉一帶。
說起丹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丹陽兵”了。
“丹陽兵”并非專門建制的兵種,而是對丹陽郡兵士的通稱。
丹陽山川險峻,民風剽悍,尚武好斗,是有名的“精兵之地”,群雄多將丹陽視為募兵要地。
豫章郡
豫章郡地處今江西中部,郡治在南昌。
轄地大致等于今天江西省的主體部分,包括南昌、九江、宜春、贛州、撫州、上饒等地。
豫章郡東連閩地南通粵,漢初時便是南疆重鎮(zhèn)。
漢朝平定南越、閩越時,豫章就是大軍集結、后勤輸送的重要基地。
它地勢險要,物資豐富,是東吳在南方的“錢袋子”和“糧倉”。
廬陵郡
與豫章毗鄰的廬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吉安泰和縣。
雖然比豫章面積小一些,但其位置靠近五嶺山脈,是當時東吳通向嶺南的重要門戶。
這也是為何東吳后期極力控制此地,以防止交州(今廣東廣西)獨立。
廬江郡
廬江郡是江東六郡中最特殊的一個。
為什么特殊?因為除了廬江郡大部分在長江以北,其他郡都處于長江南部。
廬江郡的治所最初設在今安徽廬江縣,后遷至今潛山市。
其轄地囊括今天的六安、霍邱、舒城、無為、巢湖一帶,還曾一度深入河南南部和湖北東部。
雖然它不在長江以南,卻因為孫策起初就是從這里渡江、收服江東,因此被視為江東六郡之一。
它既是吳軍北伐的前線,也一度是爭奪最激烈的戰(zhàn)區(qū)。
消失的江東
到了隋唐時期,郡制逐步簡化,改以“州”和“道”來劃分全國。
唐玄宗時的“江南道”,被拆分為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
江西地區(qū)由此歸屬江南西道,而江東所在的江浙地區(qū),則劃入江南東道。
唐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崛起,江東一帶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fā)達、稅收最重要的地區(qū)。
這樣的地區(qū),自然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江東”從此就開始被不斷分化。
到了元代,中央進一步確立了行省制度,江東所在的區(qū)域歸入“江浙行省”。
“江東”這一稱謂,就逐漸消失了。
“江東”不再存在于版圖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江蘇、浙江、上海、福建……
唯有在文人墨客懷古的詩句與史書中,能再讀到“江東”二字,回想起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