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他是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丈夫,唐玄宗的爺爺。
上面有個“千古一帝”的爹,后面有個“開元盛世”的孫子,身邊還有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女帝妻子。
夾在這幾個人之間的李治,活成了影視劇里的背景板,史書中的慫包子。
然而一直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唐高宗李治,其實也是個文治武功相當出色的狠角色。
審時度勢,致勝一擊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是這樣說的:
太宗不夠了解自己的兒子,廢立太子時猶豫不決,最后選中了昏聵無知的李治。
要不是讓這“昏童”當了皇帝,能有武氏之亂嗎?李唐宗室、朝中賢臣,能死那么多人嗎?
歐陽修的這番評價,顯然是對高宗有著很深的偏見,完全忽略了他的功績。
不過他有一句話倒是說對了:太宗并不了解他這個兒子。
作為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嫡三子,李治上面還有兩個嫡親哥哥。
太子李承乾犯忌太多,最終謀反失敗被廢了,太宗又在老二老三之間猶豫不決。
他當然喜歡李治這樣寬厚仁孝的孩子,卻又覺得他過分仁懦。
老二李泰的表現倒是沒得挑,李世民直接許諾要立他為太子。
李泰也給他爹畫了張餅:
等我要死的時候,我肯定先殺了我兒子,把皇位傳給三弟。
李世民感動壞了,諫議大夫褚遂良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將來他坐擁天下了,還可能殺自己兒子嗎?要是連自己兒子都舍得殺,還有什么人他不敢殺?能放過他弟弟嗎?
這番話有理有據,成功讓太宗心亂如麻,卻不足以令他打消這個決定。
真正讓李世民對李泰感到失望的,是他對李治的恐嚇威脅。
李泰想讓李治主動退出這場太子之爭,就拿之前李元昌和李承乾謀反失敗的事恐嚇他:
你和李元昌關系那么好,他被處死了,你就不怕自己也落得和他一樣的下場?
這話,李泰當然是私下說的,那太宗是怎么知道的呢?
史書上說,李治被這番話嚇壞了,進宮見太宗時,神情恍惚,憂心忡忡。
太宗見他這副樣子,很是擔心,問他怎么了,他又不肯說。
太宗反復追問,他才終于如實稟告。
也正是這件事,讓太宗下定決心立李治為太子。
而李治在此事中的表現,真的只是一個軟弱仁懦之人嗎?
李治太清楚父親的心思了:
李世民看中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一向仁孝,又和睦兄弟,傳位給他,可保全宗室。
所以李泰威脅他,他并不主動告狀,只表現出驚懼的神情。
太宗詢問,他也支支吾吾不肯說,擺出一副極力維護兄長的姿態。
這哪里是仁懦?倒是非常懂得審時度勢,找準時機,出手就是致勝一擊。
文治武功,出類拔萃
當了皇帝之后的李治,在一些史書、影視作品中,都是武則天的背景版。
可實際上,高宗的文治武功,也是出類拔萃的。
永徽二年,西突厥大舉侵邊,李治先后三次派兵西征。
最終,西突厥被徹底終結,臣服西突厥的西亞各國也紛紛歸附大唐。
龍朔三年,白江口一戰,劉仁軌大破倭軍水師,百濟歸降。
總章元年,李勣攻破平壤,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
大唐的版圖,在高宗時期達到鼎盛,規模空前。
而李治更難得的一點,是他并不窮兵黷武。
連年征戰,確實給百姓帶來了不小的負擔。
他主動停造戰船,減少既馬,派高官巡察十道,視察民生。
既能開疆擴土,又重視百姓疾苦,光憑這一點,李治就絕非昏聵無能之輩。
高宗也不只是武功出類拔萃,文治也一樣出色。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完成了“五經正義”的修撰,并作為科舉標準答案頒行天下。
他改革科舉制度,首創“殿試”制度,加入“貼經”“雜文”等考試內容。
既重視儒家經典,又考詩文創作,直接催生了唐代詩文的繁榮。
他主導編修《南史》《北史》兩部正史,又修成了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堪稱中國古代成文法典的巔峰之作,不僅是后世立法、司法的重要范本,也對亞洲很多國家的法治建設影響深遠。
前有貞觀之治,后有開元盛世,即使是高宗自己的時代,很多敘事也都是圍繞武則天展開的。
在這些人的包夾之下,李治似乎只能淪為背景版。
可鮮為人知的是,他對外開疆擴土,對內打壓權貴,奪回大權。
被誤解千年的“昏童”,其實也是手段凌厲的一代雄主。
參考資料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