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現,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爭,還是頗有“春秋遺風”的,有時候真的是兵對兵將對將,比如關羽萬馬軍中刺顏良,顏良的護衛就沒有出手阻攔,呂布在長安城下與郭汜單挑,也是事先約定好的,郭汜戰敗落馬,呂布也沒有補槍:“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記錄呂布郭汜單挑的,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當時他就在長安城頭觀戰——少年王粲在蔡文姬父親蔡邕府上作客,也被董卓從東都洛陽裹挾到了西都長安。
既然三國時期確有斗將之說,那么《三國演義》的描述就不是純屬虛構了,比如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四次單挑中最早的神亭嶺之戰,在《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中也有詳細描述:“(太史慈)獨與一騎卒遇(孫)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于是解散。”
《三國演義》的描述更加詳細:“縱馬橫槍,直取孫策。策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哪里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從馬上打到地下,孫策的十二部將(史書說十三,小說里是十二)擺脫或擊殺了“曲阿小將”后趕來,跟劉繇派來接應太史慈的一千兵馬展開混戰,孫策和太史慈重新上馬持槍,卻再也沒有機會單挑,于是那場單挑演變成了雙方從添油到主力盡出的準決戰,劉繇和周瑜傾巢而出,一直打到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
第二天雙方再戰,就像今天的印巴之戰一樣,“兩軍吶喊,這邊夸勝,那邊道強”,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神亭嶺下那場單挑,其實是孫策贏了,太史慈輸了,這一點孫策也十分清楚,所以他不想再打了:太史慈想找回場子,孫策卻在程普主動請戰的時候借坡下驢袖手旁觀。
明明是孫策在第二天失了銳氣,為什么說頭一天他能贏?這我們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當時雙方都沒了戰馬長槍,戰袍撕得粉碎,鎧甲自然也早就卸掉了,這時候誰手中還有兵器,誰就可能贏——雙方武功不相上下,誰手里有家伙,誰的贏面就會更大。
孫策拔走了太史慈背后的短戟,而太史慈手里只有從孫策腦袋上薅下來的頭盔,孫策持戟擊刺劈砍,太史慈只能用頭盔當盾牌,三兩下或許支撐得住,時間長了,就會像武安國被呂布一戟砍斷手腕一樣,不死也得傷殘。
孫策的武功可能跟太史慈不相上下,但是神亭嶺單挑的時候,運氣是站在孫策一邊的,如果哪位讀者不信,可以找一個朋友,一方拿棍子,一方拿安全帽試一下,就知道那場單挑最后的贏家是孫策還是太史慈了。
武功比拼變成胡掄亂打,那自然是誰手里的家伙好誰的贏面大,比如潼關渭水許褚赤膊戰馬超,那就明顯是許褚占便宜——兩人打到最后,也是全無章法,馬超的長槍被一撅兩斷,許褚那半截是有槍尖的:“許諸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桿,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
要不是曹操太在意許褚的安危而派夏侯淵曹洪上場攪局,再打下去危險的其實是馬超而非許褚,因為當時兩人已經使盡渾身解數,頭腦可能也不太清醒,就是看誰的力氣更大、運氣更好、抗擊打能力更強,許褚力大無窮皮糙肉厚,挨幾槍桿問題不大,馬超被許褚捅上一槍,或被槍尖掃到,不死也得重傷。
羅貫中之所以沒有讓那場單挑出現勝負,是因為在史書中馬超輸了,羅貫中為了實現《三國演義》三分虛七分實,也不能改得太離譜——馬超后來歸了劉備,在“尊劉貶曹”的原則下,羅貫中不能讓他輸,而史書中是許褚贏了,所以他在小說中也不能輸。
根據小說分析,馬超輸的可能性極大,在《三國志》中,許褚贏得很徹底,并且因為此戰而從校尉晉升為“武衛中郎將”。
說馬超在潼關輸給了許褚,只有讀過正史的才會相信,說馬超在葭萌關輸給了馬超,贊同者就比較多了:江湖中兩個高手持劍對決,先放暗器的那人肯定是要輸。馬超在與張飛槍矛并舉疆場廝殺的時候,先用飛錘偷襲,顯然是知道在槍法上贏不得張飛。
如果馬超是用弓箭攻擊張飛,那還不算不講武德,因為騎射原本就是大將必備技能,弓箭也算正大光明的武器,起碼拉弓的時候,已經算是給了對方警示,而偷偷扔錘子,就不太好防備了。
即使僅以《三國演義》為依據,也是張飛贏了馬超輸了:頭一天馬超先扔錘子偷襲,第二天張飛要求再戰而被劉備諸葛亮阻止,馬超無人阻止也沒有前來挑戰,說明他對戰勝張飛已經毫無信心。
馬超這個人,可能是膽氣有些問題,他在潼關曾被許褚一瞪眼一聲吼嚇退,在葭萌關打不贏張飛,既不進也不退,看起來就像等著劉備來“招安”。
許褚是曾與呂布大戰二十回合而沒有敗的,在漢末三國時期,單挑呂布而不死不傷的只有三個人,那就是公孫瓚、張飛、許褚,夏侯淵典韋與呂布是單挑還是混戰,小說也沒寫清楚,但許褚能在呂布方天畫戟之下大戰二十回合,又在其他人幫助下擊敗了呂布,說他能擊敗馬超,確實也不是過分拔高。
許褚和馬超誰輸誰贏有爭議,關羽瞧不起黃忠卻是真的,后來蜀漢加封五虎上將(史書中為四方將軍),關羽就極度不滿,認為黃忠沒資格跟自己相提并論。
在史書中,劉表的中郎將、曹操的假行裨將軍是跟韓玄一起投降的,并沒有與關羽戰長沙,小說里那場單挑,看起來是不分勝負,實際上黃忠在第二天就輸了。
馬失前蹄不是有效的借口,那只能說他騎術不精,如果他不摔下馬,也可能被關羽用拖刀計“背砍贏之”——從關羽詐敗、黃忠追趕那一刻起,黃忠就敗局已定。
后來的定軍山之戰,黃忠陣斬了夏侯淵,關羽肯定會很后悔沒有在長沙將落馬的黃忠一刀兩斷,這才讓三弟和“三弟妹”頗為傷心。
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戰馬是裝備的一種,運氣也是實力的表現,太史慈丟了短戟,馬超被撅斷長槍,黃忠馬失前蹄,都給了對手可乘之機,雖然那幾次單挑看起來不分勝負,但實際上他們的對手已經勝券在握。
當然,說孫策贏了太史慈、許褚張飛贏了馬超、關羽贏了黃忠,肯定會有人不同意,于是咱們最后的問題就出來了:在字面上看,似乎是孫策、許褚、張飛、關羽勝算較高,那么在您看來,漢末三國時期這四場著名的單挑,如果沒有外力干擾,再打下去誰能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