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看起來“定了勝負”,但如中方一直強調的那樣,貿易戰沒有贏家,不過,在一定程度上,特朗普確實對華讓步了,美媒緊接著還曝出了三個真相。
中美經貿會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雙方同意在90天內暫停關稅措施并下調稅率,而特朗普又為何會選擇讓步呢?結合《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美媒披露的細節,可將原因歸結為三重壓力下的被動選擇。
第一,選民壓力。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最初以“美國優先”為旗號,對全球發動“關稅戰”,尤其是對中國不斷加碼關稅,當時的特朗普表現的十分強硬,認定美國能做到“堅持到底”,只要熬過“短期的經濟痛苦”就好了。
然而,特朗普的核心支持群體藍領工人卻成為最大受害者,碼頭工人、卡車司機等群體因中美貿易中斷面臨收入銳減的窘境,他們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就愈發不滿,而藍領工人又是特朗普政治方向的“基本盤”。
并且,白宮幕僚長威爾斯和財政部長貝森特等高層多次警告特朗普,若對華再不降低關稅,他將失去這些藍領工人的選票支持。
更致命的是,美國民眾的不滿已轉化為實際的政治威脅,據美國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經創80年來歷任美國總統最低,關稅正在一步步“吸食”民眾對特朗普的信任,直擊特朗普的政治命脈。
另外,共和黨內部也產生了巨大分歧,就連特朗普的長期政治盟友也公開表達不滿,這種內部分裂或許迫使特朗普不得不重新評估政策風險。
第二,經濟危機。當特朗普沉迷于“關稅威脅”的政治表演時,其關稅政策所帶來的經濟代價卻遠超預期,大型企業如沃爾瑪、福特等CEO紛紛向白宮施壓,警告關稅導致供應鏈斷裂和成本飆升。
4月以來,美國通脹率因關稅推高,美股因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而產生恐慌情緒,持續下跌,經歷了一場“黑色四月”。
投資者們紛紛拋售股票,標普500指數單日蒸發超萬億美元,股市的暴跌,讓投資者的財富大幅縮水,許多企業的市值一夜之間大幅下降。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的高關稅并未實現所謂的制造業回流,反而因政策反復讓企業無所適從,不得不說,特朗普確實在制造不確定性方面堪稱“大師”。
第三,談判套路失效。要知道,特朗普慣用的一種手段就是“極限施壓”,先拋出天價條件,從而引發危機,然后逐步攻破對手的心理防線,最后用高壓手段來逼迫對手讓步。
美媒指出,目前越來越常見的情況是,特朗普最后會成為“讓步方”,以及將自己認定為“勝利方”,中美日內瓦會談便是這么一種情況。
至始至終,最核心的還是在中美貿易博弈中,中方始終堅定立場維護國家利益,更通過稀土管制等精準反制措施直擊美國的痛點,也只有對手被打通了,才會認清現實。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單邊主義的“豪賭”都將付出慘重代價,而中美關系的未來,或許不在于關稅百分點的增減,而在于能否找到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