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倉山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鄭涓墓,因缺少日常養護荒涼破敗,甚至被路過的行人當作臨時如廁之所。對此,當地博物館回應稱,已對問題進行了處理,在文物周圍設置了圍擋。但網友實地探訪顯示,目前古墓環境仍然較差。
(5月19日《南方都市報》)
當宋代古墓淪為露天廁所,冰冷的現實刺痛著文化保護的神經。因缺乏日常養護宋代鄭涓墓荒涼破敗,竟被行人當作臨時如廁之地。盡管當地博物館已采取設置圍擋等措施,但古墓環境依舊堪憂。這一事件不僅暴露出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漏洞,更折射出文物保護“厚此薄彼”的深層困境:不能讓有的文物成為捧在手心的“心肝”,而有的文物卻淪為無人問津的“棄嬰”。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文明的基因。無論是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是寂寂無名的地方古墓,每一處文物都蘊含著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宋代鄭涓墓雖未躋身“明星文物”行列,但其作為宋代歷史文化的實物遺存,同樣記錄著當時的喪葬習俗、社會風貌與工藝水平,是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然而,現實中這類“非熱門”文物卻往往面臨生存困境:既缺乏資金支持,也鮮有宣傳推廣,最終在歲月侵蝕與人為破壞中逐漸消逝。這種對文物“分三六九等”的保護態度,本質上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割裂與漠視,違背了文物保護“應保盡保”的基本原則。
文物保護“厚此薄彼”的現象,背后有著復雜的現實因素。部分地方將文物保護簡單等同于旅游開發,更傾向于投入資源打造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網紅文物”或大型遺址公園,而對難以直接產生經濟回報的中小規模文物興趣寥寥。在這種功利思維主導下,宋代鄭涓墓這類缺乏商業潛力的文物,自然被排除在重點保護范圍之外。“能賺錢的文物”成了心肝寶貝,“不能賺錢的文物”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棄嬰,其背后依然是對“利益的顧盼”。
文物保護沒有“后娘養的孩子”,每一處文物都應得到平等對待。需扭轉“重開發、輕保護”“重效益、輕價值”的錯誤觀念,樹立“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理念。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中小規模文物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確保每一處文物都能得到基礎的修繕、維護與監測。
宋代鄭涓墓淪為露天廁所,既是一記警鐘,也是一次反思的契機。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摒棄功利思維,拒絕“厚此薄彼”,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處歷史遺存。唯有如此,方能讓文物“活”下去、傳下去,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歲月長河中綿延不絕,真正實現“歷史文脈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的目標。不能冷落“不賺錢的文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