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的時候,手里握著一瓶冰鎮(zhèn)可樂。
在此之前,他制造過手榴彈,操盤過黃金,主導過新中國的第一條可樂生產(chǎn)線。
這不是小說,這是他的真實人生。
他是工程師,卻不去造橋,他制造炸藥、藏身上海、手握自制的發(fā)報機,躲在廢棄廠房里發(fā)報,目標:國民黨警察局對面的特務(wù)站。
1925年,他還在上海大學讀土木工程。
書包里有課本,也有一把匕首,他說,“土木沒什么用,炸掉比建起來更快。”他不是玩笑,他自己配炸藥,用的是實驗課偷出來的硫磺。
成分嚴格按比例配比,還做了幾次試爆。
爆炸成功那天,他興奮到一夜沒睡,第二天,他就把配房送進了工人武裝隊,這個大學生,成了起義現(xiàn)場最危險的那個人。
負責“火力支援”,也負責“臨時撤退路線規(guī)劃”。
這不是浪漫主義,那時候,街上是警察,屋里是線人,情報得靠人送,一次送信的工人被抓,拷問三個小時后跳樓。
他親自把人從巷子里拖出來,腳骨已經(jīng)碎了。
從那一刻起,他知道:光靠人,活不久,得靠機器,他開始琢磨“無線電”,沒人教,他就去租書,英文看不懂,他抄單詞,一頁頁翻。
他說:“字典看完了,才能看懂書。”
他把一本英文無線電教材背下來了,邊學邊畫電路圖,兩個月后,他造出一部可以收報的“機器”,外殼是各種零件拼出來的,線路是銅絲纏的。
就是它,改變了整個上海特工戰(zhàn)局。
周恩來看了之后,只說了一句話:“你就負責這個。”他點頭,轉(zhuǎn)天被調(diào)入中央特科,這是1927年。
當時,中國還沒有一臺成型的無線電收發(fā)報機,技術(shù)封鎖,書買不到,材料也沒人賣,“不讓你造,偏要造。”他一句話就定了這個死局。
他跑遍廢品市場,找來舊電容、舊變壓器,回去就拆。
試了七次,第八次點火,線路短路燒了半邊電板,他咳著煙塵說:“至少今天燒得比昨天慢。”沒人理解他,也沒人敢靠近他。
屋里天天冒火光,墻上貼著英文草稿紙,一地鐵絲和玻璃渣。
有人說他瘋了,他說自己是“搬磚的”,但磚是電波,房子是戰(zhàn)爭要用的秘密武器,三個月后,他造出中國第一臺可以雙向收發(fā)的無線電通訊設(shè)備。
收報準確率達到98%,試驗地點在一間防空洞里,深夜試報,北京站成功接收。
同年,他被派到蘇聯(lián),他走得很急,只帶了一本手寫的技術(shù)手冊,還有一頁未完的電路圖,到了蘇聯(lián),他直接住進實驗室,不說俄語,只用圖紙交流。
實驗室主任看了三天,說:“這人比我們還懂。”
他寫了兩篇論文,一篇講天線結(jié)構(gòu),一篇講頻率干擾,被列入蘇聯(lián)無線電專家名單,這是他們的榮譽,但對他來說只是手段。
他還做了一件沒人理解的事。
他在莫斯科地下黑市買了五種黃金合金樣本,燒成粉末,用短波照射,“金屬在電波里暴露弱點,人也一樣。”他說,別人不懂,他不解釋。
這個電波特工在蘇聯(lián)六年,留下了三個發(fā)報站模型和一套情報加密規(guī)范。
回國時,他只帶回一臺小型收發(fā)設(shè)備和一本自編教材,名字就叫《發(fā)信菱形天線》,這是后來新中國情報戰(zhàn)的根基之一。
一支軍隊的后勤被他撐起來了
他到延安的第一天,就問:“這里有鐵嗎?”沒人理解,他自己去找,找到的是一段廢舊鐵軌,生銹、斷裂,被丟在山溝里。
他笑了,說:“夠用了。”當時八路軍最缺的,不是人,是槍。
槍管炸膛、子彈打光,有人上戰(zhàn)場帶著棍子和信仰,他看了之后,把手卷起,說,“那是等死,不是打仗。”
他帶著一群木匠、鐵匠和學生,把鐵軌鋸開、燒紅、拉絲。
做出一批“無名氏馬步槍”,沒編號、沒銘牌,但能打得響,能打得準,每做一支槍,都要打三發(fā)子彈測試,失敗的槍拆掉重做。
失敗的彈頭倒回鍋里重熔,他說:“打一槍少一顆鐵,做錯一發(fā)子彈,就是一個戰(zhàn)士倒下。”
他干了將近五年,做出一萬多支槍,220萬發(fā)子彈,他說,“我不做英雄,我只做工具。”但這不是全部,他還搞出了一種擲彈筒。
不是圖紙畫出來的,是靠炸藥試出來的。
他蹲在院子里,一次次試爆,有一次炸藥提前引燃,他的手掌被炸出裂口,血流一地,他只說一句:“還不夠遠,要再飛五米。”
第二天又繼續(xù),有人說他瘋,他反問:“打仗要的不就是瘋子?”
就是這些“瘋子”造出的擲彈筒,在華北戰(zhàn)場上撐過了一個又一個前線據(jù)點,他不說感謝,他只說:“別再給我廢鐵了,能不能來點鋼。”
不是外貿(mào)部長,是操盤手
1970年代,他已經(jīng)六十多歲,頭發(fā)花白,走路也慢了,但他眼睛還亮,當他坐上外貿(mào)部長的位置,第一句話不是“搞經(jīng)濟”,而是:“中國有多少黃金?”
沒人答得上,他自己去查,翻報表、進金庫、挖十年前的合同。
他一邊查賬,一邊問:“為什么還不進期貨?”沒人理解,他解釋也不多,三個月后,他親自下單,買入大批黃金和銅期貨。
有人說:“這是賭博。”他說:“戰(zhàn)爭不是賭命?這是賭國家命運。”
那年,中國還沒有期貨法,也沒有交易團隊,他自己建了一個團隊,十幾個人,一間小屋,三臺算盤,沒人敢報名字,全靠代號通信。
他用這些操作,賺回30億美元外匯,是當年中國出口總額的83%。
沒人知道這錢怎么賺來的,只知道賬上突然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這還沒完,1979年,他接待了一個美國團隊,是可口可樂。
他讓他們帶樣品,拿起來,喝了一口,說:“這個,中國人會喜歡。”
會場一片寂靜,他說:“我們可以引進,不光是配方,還有機器,還有生產(chǎn)線。”別人反對,說這不是糖水,是美國文化。
他說:“這是經(jīng)濟,是工業(yè),是市場,不是情緒。”
他說完,把那瓶可樂放進冰箱,誰也沒動,第二年,中國第一條現(xiàn)代化飲料生產(chǎn)線落地,可口可樂成了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yè)。
這件事讓很多人不理解。
他不解釋,他只說了一句話:“你不站在明天看今天,就永遠只能過昨天的日子。”多年后,他去世,手里握著的,是一瓶冰鎮(zhèn)可樂。
那不是偶然,是選擇,是一個工程師的注腳,也是一個時代的預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