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花鼓戲非遺傳承人:陳琳
人與人的結緣尚且不易
人與事物的結緣
更在于朝朝暮暮、鉤沉索隱、潛心開拓
以本色的自我抵達
一件事情的極致
二0二五年一月,資興,遇到陳琳
她讓我們明白了——
人把熱愛堅持下去
是那么“酷”!
街巷戲語久不息
陳琳結緣花鼓戲
01
湖南人似乎天生就有花鼓戲的基因。
陳琳回憶道:
“小時候,走在大街小巷,總能聽到人們哼唱花鼓戲。不管是挑水的大叔,還是干活的大嬸,每個人都能隨口來上幾句。”
不僅僅是耳濡目染,12歲那年陳琳初中剛剛畢業,又恰逢演藝劇團開始招生。于是舞臺上那一曲《泉水叮咚響》便成為她與花鼓戲結下一生羈絆的起點。
一副金嗓子讓她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然而,父親的反對如山一般橫亙在她逐夢的道路上。
“我父親死活不同意,他說唱戲容易,想當名角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他跟我翻了臉,說你要是想去唱戲,就別做我的女兒。”
所幸,母親的支持給了她力量,陳琳就這樣連鋪蓋都沒帶,兩手空空進了劇團。
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陳琳全身心地投入練功。常常是夜晚,萬籟俱寂,頗為膽小的女孩借著月光,偷偷爬上房頂。月光輕灑在她的臉龐,見證她反復練習動作,從青澀到老練。汗珠與月光一同放光,無聲訴說著陳琳對花鼓戲的熱愛與執著。轉眼歲月四十年,陳琳沉浸在記憶中,眼底仍煥發著最初那份動人光彩......
經過不懈努力,陳琳憑借扎實的基本功成功通過篩選,正式踏上她夢寐以求的演出舞臺。父親見狀,主動給她送去被褥,卻還嘴硬道:“就算你的戲唱得比梅蘭芳還好,我也不看。”
那些年,劇團四處奔波演出,而通訊條件十分落后,陳琳一次又一次錯過了來自家鄉的電報。接到父親病危消息的當天,陳琳還身處外地,正準備登上舞臺,淚光中強忍著悲痛,她還是完成了當天的劇團演出。
車子搖搖晃晃,恨不得插上翅膀,當她終于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下葬一個多星期了。后來,陳琳每每遇到難題,常回憶起父親曾忍不住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是真的不想讓你唱戲,我是怕你唱不出來,出不了頭。”
這句話縈繞在她的耳畔
往前走下去、走下去!
不想放棄從小熱愛的花鼓戲,更不想讓父親的擔憂變成現實。陳琳堅持在各地劇團輾轉演出,豐富的演出經驗讓她逐漸成長為劇團的“臺柱子”。
新潮迭起困花鼓
冒寒深耕又逢春
02
花鼓戲之所以深受百姓喜愛,就在于它的“煙火氣”,它將平凡人家的家長里短娓娓道來,就連所用的演出道具,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像喝水的杯子、挑東西的扁擔等,生活氣息十分濃郁。而且,花鼓戲的表演往往融入大量的土語鄉音。這是因為過去資興花鼓戲劇團的師傅大多是衡陽人,這份地域色彩隨著傳承漸漸沉淀其中。如今,資興花鼓戲在語言上以郴州話為主,唱腔還保留了衡陽調的韻味。
然而,上世紀80年代末,流行音樂如潮水般席卷而來,給傳統花鼓戲造成巨大沖擊,一時間花鼓戲陷入市場低谷。為謀求生存,劇團不得不謀求轉型之路。部分演員被迫學習輕音樂,原本一體的花鼓戲演員隊伍,也因此一分為二:一部分人堅守戲曲舞臺,另一部分則轉向歌舞表演。另外,資興花鼓戲的角色行當在清朝“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出生、旦、凈、丑齊全的諸行角色,要求演員一專多能,可以兼演不同行當的角色。
面對演員短缺和行業變革的雙重困境,陳琳沒有退縮,她開始刻苦鉆研,反復研習磁帶中的名家唱腔,苦練各行當技藝。1988年,劇團前往桂林演出,陳琳在經典劇目《劉海砍樵》中一人分飾兩角,挑戰反串表演,驚艷全場。觀眾被她精湛的演技所折服,每當陳琳登臺,臺下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甚至有人打賭臺上是否真是同一人。
到了90年代,花鼓戲的生存環境愈發艱難,舞臺越來越少,觀眾越來越少,許多劇團紛紛解散。資興花鼓戲劇團也面臨存續困境。陳琳記得,那時候演員們的工資只能發放70%,不少人無奈離開,另謀出路。但即便如此,還有一些人依然沒有放棄,咬著牙也要撐下去。直到2014年,國家加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資興花鼓戲劇團劃歸資興市文化館管理,也迎來了二十世紀的新機遇。
劇團終于迎來了轉機,
熬過寒冬,迎來溫暖的春天。
自在嬌鶯恰恰啼
花鼓戲傳棒新生代
03
如今,花鼓戲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演出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技術手段:
過去唱戲,全靠一副嗓子;現在,已經有了話筒、音響等更加先進的設備,演員的聲音得以更清晰地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過去厚重的化妝油彩,如今也被更加輕薄、便捷的化妝品所取代。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戲曲內容,舞臺兩側還增設了字幕屏,就算是從未接觸過花鼓戲、聽不懂郴州方言的觀眾,也能輕松看懂劇情。
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劇團每年七月和八月都會開展“送戲下鄉”活動。這一活動,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也為演員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讓資興花鼓戲在中國大地上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2020年,資興市文化館招納了一批花鼓戲學員,并將他們送往長沙進行集中培訓。五年來,這群年輕人從對花鼓戲一無所知到步入門檻,正逐漸成長為劇團的新一代頂梁柱。當下,他們正經歷著舞臺和演出的考驗,一步一個腳印地凝聚劇團的未來之光。
即將退休的陳琳,坐在臺下看著舞臺上活力四射的年輕演員們,眼中滿是欣慰。演出已然過半,陳琳的內心仍不斷激蕩。她緩緩起身,腳步穩重而堅定,彩衣翩翩也帶著幾分眷戀——
像這樣,她又一次走上了舞臺。這場演出,陳琳與劇團的演員共同表演了《媒婆調》。
歲月在她臉上留下了痕跡,但見她登臺后一轉頭,你竟覺得時間仿佛為她停駐了——不難想象陳琳曾演繹的每一場,也是這般腳步輕盈、身姿敏捷。一身碧綢,倩目流轉,字字珠璣,好一個穿越時空的俏媒婆!
只要站在舞臺上,面對觀眾,陳琳就有使不完的勁。
每次演出都要盡力做到最好,不負眾望!
這正是她始終不渝的信念。
“演一場,少一場,真的舍不得離開舞臺。”
像陳琳這樣,60歲還能活躍在一線舞臺演出的花鼓戲演員已寥寥無幾。盡管即將告別舞臺,但陳琳深知,自己與花鼓戲的緣分遠遠沒有結束。每周主動去學校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是她目前最為期待的事。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聽著他們用稚嫩的聲音學唱花鼓戲,陳琳仿佛看到了花鼓戲的未來。她很想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
讓花鼓戲在孩子們心中
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吧......
花鼓戲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它承載著湖南獨特的地域文化,記錄生活百態,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陳琳堅信,只要有像她這樣敢于熱愛敢于追求的人在,只要年輕一代愿意接過傳承的接力棒,花鼓戲這朵傳統藝術之花,定能在時代土壤上自在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