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韓國總統大選的戰鼓已然擂響。5月18日晚,四大總統候選人首次電視辯論登場,火藥味十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外交議題尤其是“對華態度”成為焦點,“親華”二字成了李在明頭頂的一枚靶子。
這一話題的起爆點,是李在明此前的一段言論。他曾公開表示,“臺灣海峽發生什么,與韓國無關,韓國不應介入”,“對大陸和臺灣都說聲謝謝”。這番話被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和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抓住不放,辯論場上,二人幾乎聯手圍攻李在明,質疑其對華立場是否偏離傳統韓美同盟路線,甚至暗示其有“倒向中俄”的風險。
金文洙借機敲響“安全警鐘”:“從美國立場來看,李在明不斷釋放令人震驚的信號?!倍羁″a則煞有介事地追問:“如果美國對朝鮮發起冷處理,那韓國該怎么辦?到時候你還說不插手?”
然而,李在明并未回避,反而一反常態地以更為強硬的態度回應所謂“親華標簽”。他指出:“一味貼標簽是極其不妥的。我們必須基于國家利益來判斷外交取向,而不是情緒?!痹诨貞?,他既肯定韓美同盟是“國家安全基石”,又強調“不應把所有籌碼壓在一邊”,提出對中俄關系“需要妥善管理”。
他的這番話,乍看之下中庸,但實則揭示出韓國外交格局的深層裂痕。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韓國自冷戰以來長期綁縛于美日體系,尤其在“美中戰略競爭”加劇的今天,“親華”與“親美”成為一組敏感而危險的政治標簽。李在明試圖掙脫這一二元對立,將焦點重新拉回“國家利益”,這是一次必要但高風險的嘗試。
然而問題在于,“國家利益”本身就是一個極易被操弄的概念。在韓國國內政治語境下,它很容易淪為各方各說各話的工具。保守派將“國家利益”等同于堅守韓美同盟,視任何對華和解姿態為“投降”;而進步派則傾向強調戰略自主,主張“在大國競爭中保持靈活”。李在明的發言恰恰踩在這條灰色地帶之上,既不愿與華對立,又不敢與美決裂,于是被扣上“親華”的帽子幾乎是宿命。
此次辯論,是2025年大選周期內關于韓國外交戰略走向的首次集中交鋒。從表面看,這是一次候選人之間的政策爭議,實則卻暴露了韓國社會內部在地緣政治認知上的深刻撕裂。對“對華立場”的攻擊,早已超出政策討論范疇,演化為一種政治審判機制,誰稍顯溫和,就容易被視作“背叛盟友”;誰稍顯強硬,又可能被批為“戰爭販子”。
更關鍵的是,辯論場上的這種攻擊并非偶然。在過去數年間,韓國政治空間日益美化“安保焦慮”,妖魔化“對華務實”,這已成為選舉周期內的標準動作。政客們深知,只要在公眾面前打出“安全危機”與“國家背叛”的牌,就能激起最大程度的情緒共鳴,這是一種廉價但有效的政治動員邏輯。而李在明,顯然正落入這種邏輯設計的陷阱之中。
然而他并非毫無招架之力。李在明反擊時指出:“我們不能因大國斗爭而盲目選邊站隊?!边@句話的核心,是重申韓國應爭取戰略自主權,不應被外部力量牽著走。無論是臺灣問題還是中俄關系,他的立場是:不主動介入、不制造敵人、不喪失話語權??梢哉f,這種立場在政策理性層面無可厚非,甚至更貼近現實外交邏輯。
但遺憾的是,選舉不是講理的場所。它是講情緒、講敘事、講站隊的戰場。在這樣一個動蕩年代,理性經常被視作軟弱,靈活常被當作投機。李在明要想在這場“標簽政治”中突圍,就必須說服選民:外交不是立場競賽,而是生存選擇。這一任務,遠比修憲或內政改革更加艱難。
如果說此次辯論是一個風向標,那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大選周期中,“對華態度”將成為各方反復炒作的焦點。保守派將繼續打出“安全牌”,試圖以恐懼動員選民;而李在明若想走得更遠,就必須在堅守韓美同盟與推進中韓務實合作之間,構建出一套能夠被民眾理解、接受且信服的戰略邏輯。他不能只是喊“國家利益”四個字,而要讓選民相信,他的“國家利益”真能帶來安全、發展與和平。
這場圍繞“親華”與否的爭論,其實反映出的是韓國外交身份的焦慮癥。在美中爭霸的大棋局中,韓國既不想淪為棋子,又尚未準備好做棋手。李在明試圖以一己之言推動戰略去極化、政策務實化,雖有難度,卻不失為一劑試圖打破冷戰殘余思維的清醒劑。
辯論已結束,爭議卻遠未落幕。2025年的韓國大選,將不僅是一場權力更迭的政治競賽,更是一次對“戰略自我”的深度拷問:到底誰能帶領韓國,在美中對抗的夾縫中活得更有尊嚴?這一問題,沒有候選人能回避,也沒有選民能旁觀。真正的選擇,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