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陽桃仙機場的監控鏡頭記錄下荒誕一幕:一位母親跪在值機柜臺前哭喊,身旁的兒子低頭刷著手機。這場鬧劇因母親一句“明天要考公務員”引爆網絡,而比誤機更嚴重的,是一個家庭在教育戰場上早已潰敗的真相。
當母親堅持乘坐公交導致誤機時,她或許忘了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準則——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背條文,而是日復一日的踐行。國際教育調研顯示,11%的家長會為成年子女收拾殘局,這種“護短”的行為,實則在給孩子的人生埋雷。民航值機規則絕非冰冷的條文,那些總想“鉆空子”的家長,就像總幫孩子寫作業的“代筆家長”,看似效率很高,實則在給孩子的人生挖坑。正如網友@航空觀察者所言:“守不住值機截止線的人,如何守得住廉潔底線?”
教育心理學中的“權威型教養”理論強調,父母既要給予關愛,也要設立邊界。而這位母親的下跪哭鬧,恰恰走了兩個極端:平時過度包辦決策,遇事又用極端情緒綁架規則。教育學者指出,在過度干預下成長的青年,面對突發狀況時主動解決能力往往不足。這讓人想起真實的公務員面試題:“如何處理群眾聚集上訪?”,答案是沉著冷靜,恰恰是當事母子最缺乏的素質。
司法實踐中,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者確實可能失去考公資格,但真正的“篩選”早已開始。當母親用下跪試圖讓航班規則讓路時,她或許不知道沈陽到北京每天有12班高鐵,更不知道航司對緊急事務可開通綠色通道。這些常識,本該在家庭教育中完成傳遞。教育學者提出的“三公里生活圈訓練法”說得透徹:讓孩子獨立完成上學、就醫、辦事等基礎事務,遠比替他們刷題更重要。
那個始終沉默的22歲兒子,是“包辦式教育”的標準產物。多項調研顯示,當代青年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呈上升趨勢。當公務員面試要求“獨立完成應急方案設計”時,一個連規劃考公路線都要母親代勞的年輕人,如何能擔起服務群眾的職責?
不知道這場鬧劇是如何收場,但留給所有家庭的警示震耳欲聾:真正的鐵飯碗,不是體制內的編制,而是刻進骨子里的規則意識、融進血液里的情緒修養、長在脊梁里的擔當精神。當《家庭教育促進法》把“社會責任感”寫進教育目標,公務員考試把“應急處突能力”設為評分項,或許我們該重新理解教育的真諦——它從來不是把孩子護送到某個終點,而是教會他們在風雨中站穩腳跟的力量。
這件事像不像家長在學校里面鬧的場景?那些習慣給家長讓步的領導,看了此事不知道有何感想?
您是否曾替孩子解決本應由TA處理的矛盾?A.經常 B.偶爾 C.從未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