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職業,奇妙地讓人永葆一顆“青年心”。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林豫
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校黨委書記
5月,是青年的月份,一切都生機勃發。
行走在熟悉的校園,聽到那一聲聲清脆的“老師好”,我的血液便又沸騰起來。
在蹲下來平視青春的時光里,教育,是一場與時間的溫柔博弈,皺紋會爬上眼角,但眼里的光不會暗淡;粉筆灰會落滿肩頭,但心里的火永不熄滅。
教師這個職業,奇妙地讓人永葆一顆“青年心”。
Part.1
青年心,源于對教育的熱愛
有人說,教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職業。但我想說,教師是在“點燃”別人的同時,也被學生的熱情所點燃。教育不是單向的消耗,而是雙向的滋養。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滿懷激情,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股腦兒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可很快,現實給了我當頭一棒——學生走神、作業敷衍、考試失利……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當老師。
轉機出現在半年后的公開課上,年輕的我講高爾基的《海燕》,借班上課,面對臺下無數雙眼睛,我使出了渾身解數,卻因緊張而聲音發抖,板書也歪斜如蚯蚓。下課后,我非常沮喪。一個扎羊角辮的女生跑到我身邊說:“老師,我喜歡您,您講海燕時,眼睛里有星星。”點亮這顆“星星”,后來成了我教育生涯自我要求的坐標。
去年整理舊物,翻出泛黃的備課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旁赫然寫著:“要讓學生看見月光如何穿過語文的縫隙。”如今看來稚嫩,但那種對教育近乎虔誠的赤忱,至今仍在血管里奔涌。
當畢業二十年的學生帶著孩子來聽課,當曾經沉默的男孩成為支教老師,當教師節收到“老林,我很慶幸在最好的歲月遇到你”的短信——這些瞬間,都是歲月饋贈的青春支票。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說:“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這種延續,讓我始終保持教育的熱情。即便年過五十,我依然會為備好一堂課熬夜,會為學生的進步欣喜若狂,會因教育的新理念而興奮不已。這份熱愛,讓我在時光流逝中心態永遠年輕。
Part.2
青年心,在于不斷學習與成長
真正的“青年心”,是心態上的開放與進取,敢于打破自己的繭房。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育的方式也在變。教師如果用開拖拉機的思維去教今天開電車的學生,很快就會被時代拋下。
2020年,我在例行與新教師談話時,剛入職不久的小張向我訴苦:“現在的學生寧愿看短視頻也不愿背《滕王閣序》。”我遞給她一本劃滿紅線的《教育心理學》:“試試把‘落霞與孤鶩齊飛’變成他們朋友圈的文案?”
面對AI教學,一些老師抱怨:“教了幾十年書,一支粉筆就夠了,搞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在生物實驗室里,我和年輕教師用葉綠素提取實驗講解《春江花月夜》的“滟滟隨波千萬里”;在編程課上,我們用代碼繪制《清明上河圖》的算法之美。有同事調侃:“老林這是要搶年輕人的飯碗?”我笑答:“教育本就沒有楚河漢界。”當教師停止生長,課堂就開始死亡。
成為管理者,我依然愿意扎根教學一線。批改“00后”學生的周記,常需要翻譯器輔助:“yyds”“絕絕子”等符號密碼背后,藏著全新的認知體系。某天,一個學生在《我的理想》作文里寫道:“想當電競選手,因為可以像您講《三國演義》那樣運籌帷幄。”這讓我重新審視教育的對話性。我們開始在課堂上玩“文言文彈幕”,用“善”“大謬”批注《論語》,用“子路莽夫人設不倒”討論《侍坐章》。當傳統與現代完成這場跨時空擊掌,文言文及格率竟提高了20%。
有人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無論是新的教學技術,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只有保持學習的心態,才能讓課堂永遠充滿活力。點燃的前提,是蹲下來看見火種的位置,然后不斷地燃燒與傳遞。
Part.3
青年心,體現在對學生的理解與共情
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去衡量今天的學生。我們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學習幾乎是唯一的出路。
可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的困惑、壓力和追求,與我們當年截然不同。
曾經,我對學生上課偷偷玩手機深惡痛絕,直到有一次,一個學生在周記里寫道:“我知道不該玩手機,可有時候真的控制不住,就像大人戒煙一樣難。”這讓我意識到,簡單粗暴的禁止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引導。后來,我和學生約定“課堂手機管理規則”,允許他們在特定時間使用手機查閱資料,甚至設計了一些需要手機參與的課堂互動。漸漸地,課堂紀律反而更好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蹲下身來,用學生的視角看世界。只有理解他們,才能引導他們。
班上有個孩子,上課總是沒精打采。家訪時才知,這個成績墊底的孩子每天要去燒烤攤幫工到深夜。我在作業批注里悄悄寫:“你扛起生活的樣子,比任何滿分都珍貴。”后來他考取職校烹飪專業,去年發來消息:“老師,我現在是實習廚師長,常想起您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在這個崇尚及時反饋的時代,教師最珍貴的品質恰是“慢的智慧”。就像校園里那棵百年黃葛樹,見證過太多“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成長:那個總畫漫畫的男孩成了建筑設計師,那個愛哭的課代表現在是兒科醫生。教育的價值,往往要等時光發酵后才顯現醇香,在理解與共情中歷久彌香。
有人問我:“您教書這么多年,不覺得膩嗎?”我笑著回答:“每一天的課堂都是新的,怎么會膩?”
教師的青春,不在年齡,而在心態;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只要我們在時光中蹲下來,愿意傾聽學生的聲音,對知識充滿敬畏,依然相信教育的力量,依然對新時代充滿了激情,我們就永遠年輕。教育者的幸福,在于看到生命的綻放。教師的“青年心”,正是讓這份綻放永不凋零的源泉。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懷揣這顆“青年心”,在教育的道路上,永遠熱情,永遠向前。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