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專業且智慧的教師,是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張飛 安徽省臨泉縣皖北經濟技術學校
近日,浙江瑞安一名小學教師林某某被舉報毆打10歲小學生,并將學生抱到三樓窗口威脅要將其扔下去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經當地調查,教師林某某在上數學拓展課時,學生陳某某用水槍朝教師臉上噴水,林某某對該學生實施了不當懲戒。最終當地教育局對該教師作出記過處分,公安部門經立案調查,對該教師作出行政拘留處理。
國家雖然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但是很多老師在對違紀學生進行懲戒時,仍然難免被一時的情緒沖昏了頭腦,說出一些過激的話,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從而出現了懲戒不當的行為。
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只有懲戒的教育是錯誤的教育。如何正確地理解“教育懲戒”,科學合理地使用“教育懲戒”,做一個專業且智慧的教師,是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01
學生違紀時
教師要學會合理懲戒
相信每一個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公然違紀的學生,有的是性格使然,有的是品質問題,有的則是受到社會或家庭的不良影響。
面對這些違紀的學生,特別是在課堂上公然向我們挑釁的學生,我們要學會合理地使用懲戒,千萬不能一時沖動,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來逼學生認錯,更不能采取過激或極端的行為來發泄心中的怒火。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里對于教師的懲戒行為規定的很清楚: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
體罰和變相體罰則是以教師個人情緒和好惡為主導,懲罰的目的大于教育的目的,超過了懲戒的合理限度,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傷害。
作為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一定要認真熟讀教育懲戒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懲戒”和“體罰”及“變相體罰”的區別,要依法依規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而不是憑著個人好惡和情緒對學生進行懲罰,否則極有可能出現“好心辦錯事”的現象。
除此之外,作為教師,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懲戒時,一定要區分好學生犯錯或違紀的性質,到底適不適合使用教育懲戒。懲戒是一把利刃,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去用,用的時候也要謹慎使用。
懲戒是教育的方法,不是教育的目的。懲戒是為了和學生站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學生。懲戒是為了引導學生走向人生的正軌,而不是為了居高臨下地審判學生,讓學生墜入失敗的深淵。明白了這幾點,或許我們就能知道到底該如何合理使用懲戒。
02
師生沖突時
教師要學會巧妙化解
當學生在課堂上公然挑釁老師時,當學生跳著腳辱罵老師時,當學生肆無忌憚地攻擊老師時,相信絕大部分教師的第一反應都是:我這個老師哪怕不當了,今天也要教訓你一下。
其實冷靜下來,我們會發現,這些學生之所做出這些行為,無非是想激怒我們。如果我們發火、生氣、咆哮,其實正中這些違紀學生的下懷。而一旦我們采取過激的方式和學生對抗時,只會使沖突不斷升級,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因此,師生之間發生了沖突,比實施教育懲戒更重要的是學會用自己的冷靜、理性和智慧巧妙化解這場沖突。比如新聞中的這件事,學生拿沖水槍對著老師臉上沖水,這件事可大可小,真正成熟的老師肯定不會當場發火,更不會做出新聞中這種過激的行為。
如果我是這位老師,首先我要平復自己生氣的情緒,等情緒穩定下來之后再來處理。然后我會問清楚這個學生為什么要拿水槍噴老師,是故意挑釁還是無心之失。
最后我會根據事情的性質來對待這個學生,如果學生是無心之失,純粹是想跟老師開玩笑,那就不要和他計較。如果學生是故意挑釁,那就對學生實施合理的教育懲戒,但是也絕不能一懲了之,而是要讓學生認識到這次懲戒是為了他未來更好的成長與進步。
美國兒童學家海姆吉諾特說:“作為一名老師,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度都有著重要影響。”
所以,在遇到師生沖突時,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性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被情緒沖昏了頭腦,犯下一些難以挽回的錯誤。
面對學生的一般錯誤時,我們一定要學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面對學生的挑釁時,我們一定要學會做一名心平氣和的老師,不要輕易被學生激怒。面對學生的冥頑不靈時,我們在合理懲戒的同時也要反思自我,也許我們不能拯救每一個學生,但是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
03
好的關系
才是好的教育
云南丑小鴨中學詹大年校長有句名言:“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很多老師其實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一些老師的頭腦里還是把自己當成教室里的“權威者”和“專制者”,認為學生必須要聽我的,必須要服從我的命令,聽從我的指揮,接受我的控制,以至于師生見面像“貓見耗子”,師生關系要么水火不容,要么劍拔弩張。
如果我們的頭腦里在看待師生關系時還是這種錯誤的教育認知,那么“師生沖突”必然會頻繁發生。師生平等不應該只是一句漂亮的口號,而應該內化為我們所有老師的真實行動。當我們和學生真正構建起一種基于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時,很多沖突或危機其實可以避免。
詹大年校長遇到過這樣一個女生,女孩15歲了,應該讀初二,但是跟她小男朋友整天出雙入對,一起泡網吧,一起玩手機,一起逃學。單親媽媽怕這個女孩惹麻煩,便把她強行送進了詹大年所在的丑小鴨中學。
女孩入學第三天,親手交給詹大年一封信,滿滿一張紙全是罵詹大年的話。詹大年看完這封信,對站在一旁的女孩說:“你的信我讀完了,你先去吧。”
大概一個月后,女孩找到詹大年說:“校長,我錯了。我想收回那封信。”詹大年說:“其實你沒有錯。你剛剛來學校那陣子,生活環境完全改變,確實很煩,有情緒,你想發泄。我還要感謝你呢,你肯定是經過了解以后才給我寫信的,你知道校長是個好人,罵校長不會有事,你信任我。要不,你勢單力薄,也敢罵?你不怕我懲罰你?當時,是我把你‘關’在了學校,罵我也沒有錯,不罵我罵誰也不解恨呀。你只是寫了一封信罵罵我,情緒發泄了,你心里就爽了,就沒事了。你用最小的代價解決了最大的問題。好聰明!現在,你很好,我也很好呀。”
女孩說:“那封信你還給我吧。”我說:“不還,肯定不還。我要留著,以后給你兒子看。再說,你寫信的時候沒有說只是借給我讀的。哈哈......””
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著我,詹大年從女孩“惡毒”語言背后看到的是一顆極度痛苦的心,而那位老師從學生“惡作劇”的背后看到的卻是無端的挑釁。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群身心還未發育成熟的學生,他們可能無法準確識別自己的情緒而作出錯誤的表達或舉動,而我們作為成熟和理性的成年人要學會包容他們的錯誤。我們要看到問題背后的原因,而不能只盯著眼前的問題就對學生妄下定論。
教育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教師需要有極高的修養、長久的修煉才能掌握。教育孩子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我們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完美解決所有的問題。
學生不斷地犯錯,教師不斷地糾正。犯錯,糾正,犯錯,糾正……這就是教育最本真的常態。當我們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再因為學生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肝火,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每一個學生,理解每一個學生,和學生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一名專業且智慧的好老師。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