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專業”
ZJUSOM
當今的求職場上,什么樣的人才最“炙手可熱”?
“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大數據”——不難發現,這幾個“關鍵詞”往往是崗位需求的“高頻詞”,有了這些“tag”,就更好地在數字經濟與智能技術浪潮“狂飆”的當下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不過,如果不是“科班出身”,是不是就與“熱門緊缺人才”無緣了?“微專業”的亮相告訴你:答案是否定的!無論你來自何種專業,都可以通過微專業的學習進行“歷練”,成為國家與社會需要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
在微專業的學習中,你可以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教授面對面,知曉學科發展的“最新”前沿;你可以結識來自各個學科的伙伴,與他們組成“學科交叉”團隊,共同探討當下“最熱門”的問題;你還可以從課堂走到企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從“最初”開始鋪就自己的創業之路……通過層層歷練,微專業可以助力你成為“最搶手”的人才!
Q
那么,什么是“微專業”?
A
與現有專業不同,微專業是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基于多個優勢領域打造學科交叉型項目,或聚焦某個專業方向打造特色項目。微專業的課程需要體現一定的通識性,讓跨專業的學生也能修讀。微專業的“微”體現在其課程學習與實踐的體量上,按照浙江大學的要求,微專業的建設不少于5門課,學分15分左右。學生完成微專業要求課程的修讀,成績合格者,可獲得相應微專業證書哦!
Q
“微專業”有哪些亮點?
A
“微專業”的建設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瞄準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方向。“微專業”尤其突出“交叉復合”,能夠推動跨學科知識融合,著力培養適應復雜社會需求的人才。另外,“微專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院系之間、院系與企業之間的聯動有很多,這樣才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創新能力!
Q
管理學院推出了哪些“微專業”?
A
為進一步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浙江大學新設“AI+X”等7個微專業項目,其中管理學院確認新增“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微專業項目!
微專業對所有感興趣的在籍本科學生開放。
“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面向全校各專業本科生,無學科背景限制,鼓勵有創業意向、科技創新興趣或參與科研項目的學生選修。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面向具備一定數理基礎的本科生,要求學生已修讀至少5學分的數學課程(如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及《Python程序設計》)。
學生修讀完成一個微專業,可納入培養方案個性修讀模塊跨專業學習模塊,并獲得微專業證書。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微專業即將招生。
01
“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
培養數字經濟時代創新創業生力軍
“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微專業聚焦AI與創新創業管理深度融合,精準對接國家戰略及區域經濟需求,培養既懂技術又具備創新管理能力的人才。
在國家戰略層面,“十四五”規劃強調科技自主創新,要求高校培養大批復合型創新人才。教育部“雙千”計劃明確急需緊缺“微專業”建設方向,涵蓋人工智能應用、智能制造等。該微專業課程體系涵蓋創新管理、精益創業等,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人才支撐。
而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以長三角地區為例,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產業集聚,如杭州的阿里云智能計算平臺、寧波的智能制造國家基地等,急需大量懂技術、會管理、善創新的復合型人才。該微專業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實踐等模式,能為區域輸送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創業生力軍。
專業負責人
鄭剛
浙大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創業中心(ZTVP)創始主任。
團隊成員
郭斌,管理學院教授
王頌,管理學院教授
劉景江,管理學院副教授
張克俊,計算機學院教授
沈睿,管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吳東,管理學院副教授
杜健,管理學院教授
王宏星,管理學院副教授
郭峻峰,管理學院實踐教授
本微專業面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工程科技與創新創業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綱領,深度融合商業、工程、科學、技術四大領域。通過學習本專業,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和了解創業項目孵化全流程,掌握從創意生成到商業模式設計的實戰技能。畢業生可以在科技初創企業擔任產品經理、技術合伙人,推動技術商業化;在大型企業創新部門主導數字化轉型、新產品開發及商業模式設計;在投資與孵化機構從事科技項目評估、投融資管理及創業輔導;在公共服務領域參與智慧城市、低碳技術等政策設計與實施……
圖片來源:千庫網
具體而言,本專業課程體系圍繞“理論-方法-實踐”三大模塊構建:
核心理論課程包括創新管理、基于創新的創業、設計思維與產品創新。
方法論課程包括精益創業、商業模式設計。
實踐模塊包括Z+科創訓練營、紫金創享創業大講堂、創業路演(Demo Day)。
通過校企合作、MOOC資源及線下研討,學生將掌握AI技術在創新創業中的應用場景,并能設計智能化商業解決方案。培養AI+時代擁有“科學思維+工程思維+商業思維+設計思維”的復合型領軍人才,具備:
技術理解力: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基本原理及其在商業場景中的應用邏輯;
創新實踐力:通過精益創業、設計思維等方法論,完成從創意到產品落地全流程實踐;
跨界整合力:整合跨學科知識,設計智能化商業解決方案,推動技術商業化與社會價值創造;
全球勝任力:對接國際創新生態,具備科技倫理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視野。
02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培養數據科學復合型人才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各行各業對數據驅動的決策需求日益增長,金融、醫療、智能制造、互聯網等領域亟需具備數據采集、處理、分析和建模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例如,數據分析師、算法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等職位在招聘市場上供不應求,且薪資水平顯著高于傳統行業。
本微專業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學生掌握數據科學的核心理論與技術,并注重跨學科應用能力。畢業后,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單位從事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建模、大數據系統開發等工作。此外,隨著大模型技術的普及,高效算法與硬件協同優化等領域的人才缺口進一步擴大,就業前景愈加廣闊。
課程負責人
孫文光
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團隊成員
吳息鳳,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趙春暉,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宋明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莊博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駱威,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
蔣杭進,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百人計劃研究員
苗曉曄,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
崔逸凡,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
本微專業旨在培養兼具數據科學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通過與AI+X微專業互補,構建人工智能微專業群,滿足社會對大數據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本專業的學習中,學生將:
學習數據科學的核心理論與方法,包括數據采集、清洗、分析和建模。
掌握跨學科應用能力,能在金融、醫療、工業等領域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
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能夠解決復雜實際問題。
課程設置借鑒國際頂尖院校(如UC Berkeley、沃頓商學院、斯坦福大學)的經驗,分階段遞進:基礎課程→進階技術→實踐應用,形成“理論-算法-應用”的能力閉環。依照此教學邏輯,課程包括《從預測到決策:數據科學基礎與原則》《數據科學進階:現代數據挖掘方法》《統計計算與優化方法》《大數據建模與實踐》《醫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高效大模型系統設計:算法與硬件協同優化》《現代統計推斷:方法與理論》。
圖片來源:千庫網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積極響應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緊密圍繞教育部“雙千”計劃中人工智能應用、數字化等緊缺方向,基于優勢領域打造學科交叉型項目。“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微專業的推出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跨學科知識融合,通過“院院聯動”、“校企合作”,為培養適應復雜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貢獻力量。
編輯排版:伍梁永
信息來源: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學管理中心
審核:佟慶、黃曉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