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合約剛剛談成,還沒有幾天時間,特朗普先是去了一趟中東,訪問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卡塔爾這三個關鍵國家,把自己的腰包裝的鼓鼓的,后邊緊接著又對中國做出了三件事,給外界輿論的頭上澆了一份冷水。
特朗普的這3項措施涉及了關稅、科技、地緣經濟等領域,這些舉動與日內瓦透露出的相對積極的氣氛形成明顯反差。
特朗普的這3個措施有什么目的?他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
90天的“最后通牒”
特朗普這通操作背后的小心思其實也不難猜,貿易摩擦本來是他主動挑起來的,琢磨著用關稅大棒逼我們服軟,結果我們硬是沒讓他占到便宜,反倒是一套組合拳打過去,加征關稅、調整供應鏈、關鍵產品出口管制,把他那邊也弄得夠嗆,經濟跟著發抖,企業叫苦不迭。
到最后還不是得灰溜溜坐回談判桌,談出來的結果核心還是得把之前加的關稅降下去,以此換取我們取消一些非關稅的反制,這么一折騰特朗普不僅沒撈著啥實際好處,面子上也著實有點掛不住。
眼瞅著國內外的風向,他要是不趕緊找補幾下,這“強人”的戲還真不好往下演了,所以這幾招看似突然,實則都是為了挽回點顏面穩住陣腳。
這邊剛和我們在日內瓦簽了聯合聲明,白紙黑字寫著要在90天內把降低關稅的細節給敲定了,可特朗普一轉身,就對著媒體放狠話,說要是這90天里談不出他滿意的協議,那現在對中國商品加的30%關稅還得接著往上漲!
這話聽著是挺嚇人但你仔細品品,這里頭“表演”的成分可不小,他現在最怕的就是被人扣上“對華軟弱”的帽子。
尤其民主黨那邊正虎視眈眈,聯合聲明一出來,還不知道要怎么編排他,所以他必須得把調門抬高點,一是給國內那些鷹派和支持者們看,意思是“瞧見沒,我可沒認慫,主動權還在我手里攥著呢”。
二來這也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萬一后面談判真有點磕磕絆絆,他也有話說“你看,不是我不想談,是他們不給力嘛!”
更深一層琢磨,這恐怕也跟他想在芬太尼這類問題上表現得強硬些,好轉移一下國內視線有關,畢竟關稅上讓了步,總得在其他地方找補點“硬漢”形象回來,這就像倆小孩兒掰手腕,眼看就要輸了,嘴上還硬撐著,“我還沒發力呢”,實際能有多大用不好說,但姿態必須做足。
美國想堵中國科技路
第二招就來得更直接也更狠了,直接沖著我們的科技尖兵華為來的,美國商務部又升級了禁令,在全球范圍內對華為的昇騰系列AI芯片下了“追殺令”,聲稱用了華為這芯片就可能踩了美國出口管制的紅線。
這明擺著就是拜登時期“小院高墻”那套科技封鎖策略的延續和變本加厲,美國人心里很清楚,想徹底堵死中國科技發展的路,已經越來越不現實了。
我們自己也很努力,硬是在他們的層層包圍圈里,一點點撕開口子,不斷取得新進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這個關鍵領域,芯片的重要性如同當年打仗的軍糧,美國現在如此嚴厲的打壓,目的就是在AI這條關鍵賽道上阻礙我們,延緩我們的發展步伐。
不過中國本身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尤其現在人工智能這么火,對高端芯片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擋是擋不住的,外部的壓力往往會變成內部技術突破最強的催化劑。
美國這招棋短期內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些麻煩,但從長遠看只會逼著我們咬緊牙關,更快地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們這種做法更像是一種黔驢技窮的無奈,眼看圍堵效果不彰,就只能再加幾道鎖,能拖一天是一天。
第三件事就有點“敲山震虎”、指桑罵槐的意思了,哥倫比亞總統前腳剛訪問完我國,雙方高高興興簽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規劃,美國后腳就放出風聲,警告國際貸款機構,不許給在哥倫比亞的中國企業項目提供貸款。
這可不僅僅是沖著哥倫比亞來的,最近巴西總統盧拉也跟我們走得火熱,中巴兩國還發表了聯合聲明,拉丁美洲在美國人眼里,可是自家的“后花園”,現在眼看著中國的影響力在這“后花園”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帶一路”倡議也越來越受當地國家歡迎,美國能不急得跳腳嗎?
他這就是在給哥倫比亞“立規矩”,同時也是在警告其他拉美國家,“你們是跟我混,還是跟他走,可得掂量清楚了,要是鐵了心跟中國深化合作,小心我學當年收拾巴拿馬那樣,給你們也來點顏色看看”。
這既是想阻撓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布局和發展,更是為了維護自己區域“老大”的地位,不容許別人在自家地盤上“刨食”。
中美競爭博弈還在繼續
這三件事,表面看是獨立的但里子是相通的,都指向一個不爭的事實,中美之間雖然在關稅這個具體問題上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協,但這絕不意味著兩國之間的戰略博弈會就此畫上句號,恰恰相反,這種大國之間的較量只會變得更加常態化,滲透到經濟、科技、地緣政治等各個領域。
美國對華的整體戰略姿態,并沒有因為一次關稅談判就發生根本性的扭轉,從經濟上的持續施壓到科技上的圍追堵截,再到地緣政治上的巧妙牽制,這些動作都是其宏大戰略棋盤上的一顆顆棋子。
甚至連英國這種國家,這時候也想跳出來跟著攪和一下,琢磨著聯合美國把中國從英國的供應鏈里擠出去,這種跟風的小動作也折射出國際關系的復雜和微妙。
有個細節倒是挺值得玩味,美國國內一些向來對華強硬的政客魯比奧,最近在談到中國時,措辭也悄悄地從“敵人”變成了“挑戰”。
這一字之差,背后或許也反映出美國內部對華認知正在發生某種潛移默化的改變,也許是意識到單純的對抗解決不了問題,也許是不得不正視中國作為一個強大“挑戰者”的客觀現實。
看這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不能光看個熱鬧,更要看清門道,特朗普這三板斧下來,既有他國內政治的算計,也有國際戰略的考量,更夾雜著面對中國快速崛起時那種五味雜陳的復雜心態。
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保持戰略定力,認清基本形勢,埋頭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你有你的連環計,我有我的定盤星,這大國之間的博弈,注定是一場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戰。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