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寧德5月18日電 (林榕生 葉菲菲)作為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匯——2025第二屆海峽兩岸各民族歌會的子活動之一,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合唱創作研討會18日在福建省寧德福鼎市硤門畬族鄉舉行,兩岸音樂人共話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
5月18日,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合唱創作研討會在福建省寧德福鼎市硤門畬族鄉舉行。 葉菲菲 攝
其間,50余名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界專家學者、合唱團體代表齊聚一堂,通過學術研討、現場展演、互動教學等形式,圍繞挖掘畬族與臺灣少數民族合唱創作的獨特魅力和藝術特點、探索兩岸在合唱作品創作中的創新路徑等展開深度交流。
中國音樂家協會合唱聯盟副主席、作曲家李仲黨表示,原生態唱法凝聚著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生活智慧,建議嘗試在保留原生態唱腔韻味的同時,融入現代和聲、節奏與編曲技巧,調整聲部編排,結合舞臺表演形式的創新,讓古老的民族之聲與現代音樂審美碰撞交融。
在民族音樂展演環節,畬族藝術家身著畬族服飾,先后演繹了福寧調《魔王發火火焰山》、福鼎平調《送郎》和過海調《龍井出水久長年》等經典曲目。獨特的民族唱腔、創新的編曲形式,生動展現了中華音樂文化的瑰麗多彩,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臺灣合唱指揮家房樹孝感慨道,這種跨地域、跨民族的音樂對話,讓他們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音樂創作上,有效激發年輕一代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傳承熱情,也為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這樣的交流讓我們看到,兩岸少數民族音樂雖然各具特色,但文化基因一脈相承,為兩岸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融合創新注入活力,推動其發展?!毙呛R魳穼W院青年作曲家官宇說。
當天上午,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還走訪了硤門畬族鄉漁井村,與當地畬族同胞進行親密互動。在漁井村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音樂沙龍上,兩岸藝術家即興合作,創造了令人難忘的藝術瞬間。(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