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突然內急,闖入公廁隔間,眼前情景如下,此刻你會選擇面向哪個方向蹲下?
A:向前
B:向后
C:
D:向右
除了這幾個選項外,一部分有原則的讀者還會有疑問:我喜歡面對門的同時背對洞,這個洞在前面,我就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蹲,不想拉了。
這是個大事,值得深入研究。
一個標準蹲坑,長啥樣?
蹲坑,又叫蹲便器,是有標準模樣的,寫在了《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節水型衛生潔具》《衛生陶瓷》《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等等里面。
總的來說,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最直觀的是各種尺寸、規格、數量。
蹲便器的空間尺寸、安裝高度、排污口直徑、進水口尺寸等,都有明確要求。而且,采用蹲坑而非馬桶,通常在安裝和清潔成本上更有優勢,所以公共廁所采用蹲坑的比較多。
比如公共廁所的女廁,蹲坑和馬桶的數量比例有要求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2005)
另外,公廁的女廁應該更多、更寬敞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2005)
然后是用水量和節水性能,比如沖一次蹲便器需要用多少水之類的。
此外,這些標準也關注陶瓷表面光潔度、最大形變量、衛生清潔等指標。
洞口朝前還是朝后?里面沒寫!換句話說,洞口朝前和洞口朝后的蹲坑,都可以是標準的好蹲坑。
如何決定洞口位置?
盡管洞口位置沒有強行規定,但實際生活中,蹲坑的洞朝前還是朝后,也不是隨便決定的,主要取決于坑距和有無存水彎。
排污口在哪?
排污口就是你的便便最終被沖走的那個洞,這個洞與墻的距離叫坑距。
洞的位置在修房子時候就固定下來了,因此坑距是沒法改的,只能蹲坑遷就坑距。要是坑距小、洞離墻近,那蹲坑的洞只能朝后;如果坑距大、洞離墻遠,蹲坑的洞就可以朝前(朝后也行,但蹲便器就位于廁所正中央,不符合大眾審美)(以上假設前提均為背對墻蹲下)。
坑距早就定死了,只能蹲坑遷就坑距丨作者供圖
有存水彎嗎?
有的蹲坑的洞是直上直下的,便便(或從褲兜掉落的手機)進了洞就沒回頭路;有的洞則拐個彎,便便掉進洞口后還要滑一段距離才能最終掉落——這個彎叫存水彎,里面有積水,可以起到隔絕下水道臭氣的作用。
因為存水彎的存在,蹲坑洞的位置和排污口的位置就不重疊了,這也會影響坑距、進而對蹲坑安裝方向造成一定影響。
帶存水彎的蹲坑,洞口和排污口不重疊,沒存水彎的蹲坑,洞口就是排污口丨作者供圖
所以,我應該朝哪邊蹲?
綜合以上因素,表面上都是上蹲廁,實際上會遇到許多種情況:
結合排污口位置和存水彎有無,蹲廁分成4種丨作者供圖
雖然看起來異常復雜,但我們使用的時候主要就是一個痛點:蹲下的時候,要不要臉沖著洞?
用戶需求,決定痛點的解決方案:
如果蹲坑沒有存水彎、臭味令人窒息,或者蹲著玩手機時怕手機掉進去不好撈,你就背對那個洞;
如果蹲坑有存水彎,你很介意落翔濺水濕臀,你就面對那個洞;
如果你覺得背對公廁隔間門排泄有種原始的恐懼感,你就放棄人與洞的糾葛,轉而面向門。
還有其他原則的朋友,我們評論區見。
讓全世界不安的蹲坑
蹲坑有個英文名,叫Asia toilet,亞洲廁所,說明這東西在整個亞洲都很常見,彰顯了亞洲人無痛全蹲的種族技能。
印度尼西亞蹲便器丨Wikipedia
泰國蹲便器丨Wikipedia
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很多西方人沒法做到腳掌全著地的蹲姿,因此在西方尤其是北美,幾乎沒有蹲坑丨QUANTITATIVE MEDICINE
關于蹲坑朝向的爭論,在國外也是有的,這里講一下著名的日本蹲坑朝向之爭。
帶擋水結構的蹲便器,見過吧?它可以防止蹲下尿尿時候尿液飛濺,相信絕大多數人對使用它的朝向問題沒有任何困惑。但日本人爭的就是這個。
帶擋水結構的蹲坑丨電商截圖
有一派日本網友堅持認為,應該背對擋水結構蹲下,理由是他們傳統的蹲坑尾部帶了個凸起的結構,用以撐起和服寬大的下擺好露出屁股,所以為了尊重傳統,用這種廁所時應該堅定地背向擋水板。
背對擋板派的論證丨X/ @mikaduki_neko
吵來吵去把很多人世界觀都搞崩塌了,最終這個全民大討論以日本廁具巨頭品牌TOTO下場、在官網建議大家面朝擋水板蹲下收場。
圖丨TOTO官網
日本一個公廁內的蹲坑使用示意圖,確實沒想到還有第三種使用方式丨wikimedia commons/Yuya Tamai
走出亞洲,蹲坑依然有分布,在法國、土耳其、希臘、意大利等國家的公廁里,你偶爾也可以看到蹲坑的身影。只是這樣的設計盡管沒有了朝向的困惑,但如此陡峭的設計,連亞洲人看了也不敢再有便意。
意大利蹲便器丨Wikipedia
法國蹲便器丨Wikipedia
還是用馬桶吧
我用馬桶,應該不會被洞口方向困擾了吧?
理論上、情感上、邏輯上、倫理上,馬桶的洞口確實會放在靠后的位置,我們坐上去也是背靠馬桶水箱而非趴在馬桶水箱,這沒什么好說的。
但有個東西叫荷蘭馬桶(其實是德國人發明的)。
圖丨reddit r/BadDesigns
收起驚訝和困惑的心情,我們用剖面圖來描述下它的結構。
圖丨Wikimedia Commons
荷蘭馬桶在普通馬桶的基礎上,生生加了一塊隔板,群眾管它叫poop shelf,粑粑板。坐法嘛,還是跟普通馬桶一樣。
好消息是,你不用學習復雜的拉屎壓水花教程,因為落翔不會直接扎進水里,而是靜靜地堆在隔板上,等你提上褲子之后、沖水之前,還能看它一眼——這也是發明粑粑板的初衷,鼓勵大家拉完之后觀察一下自己的排泄物是否健康。
壞消息是,光靠水沖還挺難沖干凈,得搭配馬桶刷使用。而且有拉野屎經歷的朋友們應該也懂,萬一拉得多了些,這些粑粑可能堆成一座高聳的尖塔,突然溫暖柔軟地戳到你的屁股。
好了,相信你半輩子看過的蹲便樣式,都沒有剛才3分鐘見得多,祝大家見多識廣、大便通暢。
參考文獻
[1]《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5-2019)
[2]《節水型衛生潔具》(GB/T 31436-2015)
[3]《衛生陶瓷》(GB/T 6952-2015)
[4]《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2005)
[5]https://www.expatica.com/nl/living/integration/dutch-toilets-103358/
作者:大琳砸
編輯:李小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