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洪湖金灣生態斑塊亮點打造工程正式完工,這標志著覆蓋了大半個洪湖區域的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下稱“洪湖山水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洪湖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是江漢平原重要的調蓄湖泊和生態屏障。近年來,大量污水長期匯入洪湖,導致洪湖水質持續惡化,沉水植物幾乎消亡,水體自凈能力嚴重弱化。
2022年,洪湖山水工程作為國家“十四五”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始實施。該工程包括生態斑塊吹填480萬立方米、喬木種植15萬株、水生植物恢復300萬平方米、養殖尾水治理約9000畝、生態溝渠治理270余公里及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等,整體投資超過15億元,旨在統籌解決洪湖流域面臨的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重構“江湖聯動、人水和諧”的生態格局,守護“長江之腎”。
在石碼頭電排河橋頭,第一財經記者看到,河面寬約30米,水體清澈,兩岸栽種了喬木落羽杉,河邊還有人垂釣。洪湖山水工程施工單位中交一航局項目負責人鄒宏浩告訴記者,改造前,這里河面不足10米寬,工程實施以來,累計清淤4212.9立方米、打設杉木樁26220根,鋪設植生塊護坡5191.9平方米,撒播草籽及地被植被超1萬平方米,通過生態補水調水與石碼頭電排河、內荊河水體進行互換,提升城鎮水系連通和生態補水作用。
家住洪湖金灣東岸的小龍蝦養殖戶王玉新說,以前自己的蝦塘都是直接從洪湖取水,養殖尾水也是直接排入洪湖,泛著墨綠色渾濁的池塘和腐爛魚蝦不時傳來腥臭氣息,小龍蝦品質一年不如一年。洪湖山水工程水產養殖生態化改造與污染治理項目成了洪湖和養殖水塘的中轉站,改造后的水源更清亮了,自家池塘里的小龍蝦長勢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鄒宏浩介紹,項目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成立“水生態環境恢復技術實驗室”,打造“水下森林”固碳系統。通過投放濾食性鰱鳙魚苗、本土湖螺湖蚌,形成“魚食藻、蚌濾沙、螺清淤”的生態循環體系,構建“植物吸收-動物濾食-微生物分解”的立體凈化網絡。
經測算,洪湖山水工程每年可削減CODMn(高錳酸鹽指數)57.38噸、TN(總氮)11.47噸、TP(水體中磷元素總含量)2.3噸,水質從Ⅴ類凈化為Ⅲ類,大湖內的水生植物成活率有望從不足40%提升至90%,水體透明度提高1.5倍,氮磷負荷削減率達50%,水體自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為洪湖水生植物恢復提供可量化的技術路徑。
據悉,洪湖山水工程將于明年3月全面完工,有望改善洪湖流域生態環境,升級河湖連通水系,減少入湖污染物,為洪湖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育、水質凈化、自然景觀美化等生態功能的發揮奠定基礎,促進當地綠色農業轉型升級和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