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部東西方向的主要河流有兩條,一條是漳河,另一條是滏陽河。雖然兩者同屬海河流域,但是漳河屬于漳衛南運河水系,而滏陽河則屬于子牙河水系,在河北磁縣境內兩河之間距離最近也有8公里以上。
漳河和滏陽河分屬海河流域的不同水系
今天漳河與滏陽河最近相距也有8公里多
但是在明朝成化年間之前,兩條河流卻是一條,如果按照水量來劃分主次的話,滏陽河是漳河的支流,而兩河交匯地點就是在磁縣縣城附近的開河村。
清朝康熙《磁州志·山川·滏陽河》記載:
……往時漳滏合流在州東北五里開河村,漳得滏助,每于漲溢時,大為民害。明成化十一年,州判張珵塞其交匯之口,疏滏北流,而漳漸遠徙,二水遂分……
由此可見,在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之前漳河與滏陽河是在開河村交匯成一條河流的,苦于水患,磁州的判官(判官是州級行政機構的佐貳官,協助知州處理政務)張珵將交匯口堵塞,使滏陽河向北流,而漳河則逐漸與滏陽河分開,越徙越遠。如果從明成化十一年算起,漳、滏兩河分開已有550年了。
明朝地圖上的漳河與滏陽河
其實,張珵并不是第一個導滏陽河水北流的人,另一人是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元中統三年(1262年)他因精通水利工程技術,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見,郭守敬面陳了“水利六事”,其中第四事就是提出:“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余頃?!保贿^他僅僅是做了引水灌溉的工作,因此在反映元朝時期的地圖上,漳滏合流與引水灌田的河道是同時存在的。
金朝漳河、滏陽河為同一河流
元朝地圖中的漳河與滏陽河雖有聯系,但滏陽河已經北流
不過在明成化十一年之后,漳河、滏陽河也不是徹底分開,當漳河水大時,還會奪滏陽河的河道,不過隨著洪水退去,漳滏又重新分開。康熙《磁州志·藝文·修州城記》中就記載:“成化十八年秋大雨,漳滏俱溢,壞公私廬舍,此蓋一時泛濫,至水退時,漳滏仍自分流也?!?/p>
這種狀況直到康熙三十三年才徹底穩定下來,成為今天漳河入衛河、滏陽河北流的格局,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畿輔安瀾志·漳河》中載:昔時漳滏合流,康熙二十三年漳河東徙,三十三年漳河復還故道,尋又東徙,滏水獨行遂無水患。
2023年10月初,媒體報道了滏陽河與民有渠連通工程,使滏陽河水可以通過這個工程調入臨漳、成安等東南部相關縣,報道中稱“邯鄲母親河滏陽河首次成功引入臨漳境內,結束了臨漳縣長期以來依靠岳城水庫單一水源的歷史?!闭f明了滏陽河與漳河又一次實現了聯通。
連接滏陽河與民有渠的連通工程,長約4公里多
而這個“滏陽河與民有渠連通工程”的走向是“滏陽河水沿新建三里屯退水渠流入七支渠,最終匯入臨漳縣鄴城公園水系。”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的衛星圖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這個渠道,因此并非像上面報道中的“新建三里屯退水渠”。更為重要的是,這條渠道很可能就是漳滏合流之前的一段河道,而從這個渠道向西的民有渠,則是漳河在明朝時的河道。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顯示的民有渠、滏陽河與民有渠連通工程渠
通過這個衛星圖片,可以看出,在明朝成化十三年之前的漳河走向為:過岳城鎮向東北,經過講武城鎮,在中高錄村折向北方,經過三里屯村東,過東候召村西,在開河村與滏陽河交匯。從三里屯到東候召這段也就是今天的“滏陽河與民有渠連通工程”,這段僅長約4公里左右的渠道成為明朝之前漳滏河交匯的僅存遺跡。
兩河交匯之后的流向,據《大清一統志》記載:“今城東二祖村(今屬成安縣)猶有溝渠存焉,北接邯鄲縣南大屯河沙堡東里西里二堡,為漳河故道?!比缓蠼浳鲝埐呷胗滥昕h西南境之裴家堡。再向北的河道,《金史·地理志》也可以找到:“洺州永年有漳水。又東北流經孩兒寨、關兒寨、吳良寨與東一支合?!惫耪暮恿鹘浀墓藕拥酪惨陨车氐男问皆诿駠鴷r期《磁縣志》的地圖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衛星圖片中清晰的看到。
民國《磁縣志》中所示的漳河故道沙帶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星圖上的漳河故道沙帶
當然,這一結論也僅僅是筆者的推測,真實情況如何,還需要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和指出。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