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18日)
CCTV-1《晚間新聞》
再次將鏡頭對準孝感大悟
——曾經裸露的礦山荒坡
如今竟以金色麥浪刷屏
1.6萬畝"廢地逆襲"背后:
畝產增30%、年固碳800噸、村民增收30萬
這場從"挖礦"到"種糧"的蛻變
如何成為鄉村振興樣本?
快來一起看看
眼下正值夏糧收獲時節
在孝感市大悟縣
過去曾經廢棄的礦山和裸露的荒地
經過生態修復治理
變身為層疊起伏的“金色糧倉”
5月13日,在大悟縣芳畈鎮門坎嶺300畝礦山復墾田里,金黃色的麥穗壓彎了腰,兩臺收割機往來穿梭,一簇簇麥穗被卷入機倉,收割、脫粒、秸稈粉碎、裝車一氣呵成。駕駛收割機的葉明師傅介紹說,通過復墾,整個地塊很平整,極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
大悟縣農機手 葉明
“就這一片的話,兩個半小時左右差不多收割完。”
據了解,這塊連片的麥田是由廢棄礦區改造而成,通過將礦區的廢料無害化處理后分層回填,采用“客土改良+生物固碳”技術重構耕作層,使原先裸露的礦坑蛻變為百畝沃土。
大悟縣門坎嶺礦山修復項目負責人 毛德清
“目前我們已經累計修復土地300多畝,新增耕地率達到75%,同時我們還配備了灌溉水渠等設施,讓廢地重新達到優質的耕作標準。”
如今連片麥田初見成效,金黃麥浪與修復后的青山相映成趣,不僅實現了年固碳800噸的生態效益,更帶動周邊村民發展綠色農業,譜寫“礦地復綠、廢料生金”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大悟縣芳畈鎮澴河村村干部 余乾明
“按照今年這個標準,預計能達到600-700斤畝產,全部修復后是650畝,能為村集體收入增加30萬左右。”
近年來,大悟縣在加快廢棄礦區實施生態修復,推進礦山綠色轉型的同時,還加大荒山荒地復耕復種,提高土地利用率,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大悟縣芳畈鎮農業技術人員 熊博
“我們引入全機械化的種植模式,形成‘修復——改良——機械化’的運作鏈條,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確保改一片,活一片,高產一片。”
在當天,大悟縣的三里城鎮望山村100多畝撂荒地的油菜也迎來了豐收。該村種糧大戶通過對過去拋荒的閑置坡地進行填埋、平整,改良土壤結構,采用有機肥料提升肥力,復墾后種植油菜、小麥等適應性強的農作物。
大悟縣中旺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鐘修平
“我身后的這一塊田過去都是荒田荒地,長滿了雜草、雜樹,不易耕種,所以我就把這一塊田進行了‘小田變大田’整理,整理以后種的油菜、麥子效果相當好。”
據了解,今年以來,大悟縣加大了廢棄礦區和荒坡荒地的復耕復種力度,同時加強政策扶持,對復耕復種撂荒耕地進行補貼、補助,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6萬畝撂荒地變身“希望田”。修復后的標準農田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水土流失減少80%以上,通過種植糧食作物,每年畝產值預計增加30%,僅去年大悟縣農產品加工產值達45億元。
從裸露的礦坑到翻涌的麥浪,從荒草叢生到畝產增收30%,大悟用一把“生態修復”的鑰匙,打開了廢棄土地的“黃金密碼”。這里的故事不僅是土地的逆襲,更是人與自然的共贏——固碳增綠、糧食滿倉、村民腰包鼓了,連青山也披上了“金腰帶”。如今,1.6萬畝“希望田”正見證著:當科技扎根、政策澆灌、匠心耕耘,哪怕是最傷痕累累的土地,也能長出蓬勃的未來。
或許,鄉村振興的答案,就藏在這片土地從“荒”到“治”的蛻變里。
結語
來源:孝感日報 大悟新聞 特約記者龔紅焰 通訊員王錕 耿碩
制作:湛開叢
校對:徐文
責編:楊濤
終審:朱霞
出品:孝感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