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5月16號這天吧,咱們高層剛從巴黎前腳走,后腳法國那邊就出了大新聞——中法本來談得差不多的事,最終竟然卡在了一瓶白蘭地上。
原本計劃好的協議眼看著就能簽,結果還是在最后一步崩了,法國人那會兒臉都綠了。
更諷刺的是,就在談判前一天,雙方還剛坐下來開了第十輪經濟財金對話會,連投資、貿易這些大項目都談得熱火朝天,誰能想到最后卻被一瓶酒給攔住了。
法國財政部的人現在也只能攤手承認——這次是沒談妥。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事兒得從頭說起。
今年年初咱們商務部突然出手,開始查法國白蘭地是不是在中國市場惡性低價銷售。
本來按規矩來說,給歐盟企業留出了一年半的緩沖期,調查時間還特別人性化地延了三次,就是希望法方能拿出點誠意來處理。
可人家不但不配合,還跟沒事人一樣,拿一些敷衍的方案來糊弄,甚至裝傻不認賬。
最氣人的是,法國不僅不想著解決問題,反而還拉著歐盟對咱們的新能源車搞“反補貼”調查,擺明了是想掐咱們的科技命門。
一邊在咱這兒賺錢,一邊又想踩著咱們往上爬,這算盤打得也太自私了。
問題是,現在的全球經濟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了,講究個“互利互惠”。
法國這副兩面派的樣子,別說中國人看不下去,連其他國家估計也覺得別扭。
咱這次對白蘭地下手,圖的不是那點稅收,而是給法國政府提個醒——你要玩貿易戰,我們也不是只能挨打那一邊。
真鬧起來,那些靠白蘭地吃飯的法國農場主和酒莊老板第一個就急眼。
而法國財長在談判桌上也明顯頂不住了,趕緊打圓場,說什么“中法關系很重要”“我們保持溝通”。
這翻譯一下就是:兄弟,這事兒真別鬧大了,我們撐不住了。
你想啊,中國市場占了法國白蘭地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頂峰那會兒一年賣14億歐元,相當于天天一睜眼就有380萬歐元進賬。誰舍得扔掉這塊肥肉?
別看就一瓶白蘭地,背后可是法國4400個葡萄園、120家老酒莊、還有270多個靠它吃飯的酒商。
這產業鏈上上下下連著8萬人,從種葡萄的到做酒的再到賣酒的,全靠中國市場養著。
現在我們這邊臨時關稅一落地,法國那邊的訂單一下掉了大半,倉庫的橡木桶都快堆滿了。
更要命的是,商務部的最終裁定馬上就要出來了,只有不到50天的時間。
馬克龍政府要是還想著“腳踩兩條船”,一邊讓我們撤白蘭地的稅,一邊又在電動車那兒作妖,那后果怕是他們真扛不住。
到時候別說什么“法國制造”,就連白蘭地這塊金字招牌也保不住,說不定中國人轉頭就喝威士忌或者龍舌蘭去了,市場空缺分分鐘有人來填。
更大的麻煩還在后頭——這場摩擦要是一開頭就停不下來,接著就可能連鎖反應:葡萄收成沒人要,酒廠跟著減產,運輸也斷了,最后連超市貨架都跟著空。
這已經不只是生意問題了,而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搞不好能讓法國國內都炸鍋。
所以現在最頭疼的不是別人,正是馬克龍自己。
他到底是繼續站隊美國搞陣營對抗,還是放下面子和中國老老實實談合作,這得趕緊拿個主意了。
這不是一般的政治選擇,而是法國這十年發展往哪走的大方向。
如果他還端著“歐洲老大”的勁兒,嘴上說合作,背地里玩陰招,最后真可能啥都落不著。
因為這個世界啊,講的就是實力和實際利益,空頭情懷換不來真金白銀。
#圖文打卡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