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一號公寓的落地窗倒映著珠寶柜的璀璨光芒,16歲女孩舉起手機定格畢業成人禮的瞬間,這幀原本普通的私人影像卻意外掀起輿論海嘯。當黃楊鈿甜佩戴的Buccellati耳環被網友扒出疑似價值26萬元限量款時,公眾視線突然聚焦在這個05后小花身上——未成年藝人是否該佩戴奢侈珠寶的爭議尚未平息,其父親黃偉明任職慈善機構期間經手7億災后重建項目的履歷曝光,徹底將輿論推向白熱化。
這位以《楚喬傳》少年角色嶄露頭角的藝人或許未曾料到,社交平臺隨手標注的"耳環是找媽媽借的"竟會成為引爆輿論的導火索。在事件發酵72小時后,黃家選擇的危機公關策略堪稱典型反面教材:父親使用三年前千元機型登錄賬號欲證清貧,卻被網友發現其妻女社交賬號動態持續顯示最新款iPhone更新記錄;聲稱耳環系仿制品,卻被粉絲考古出2021年生日照中同品牌項鏈;更致命的是,在否認參與雅安地震善款管理的聲明中,其親筆提及的任職單位被查出2013-2016年間確實承接災區重建工程。
當公眾還在消化這些矛盾信息時,某匿名論壇流出的合同文件將事件推向新維度。這份簽署于2020年3月的《童星培養協議》顯示,黃偉明設立的"星途計劃"公司向家長收取1.2萬元基礎服務費,承諾提供劇組實習機會。然而超過七成簽約學員家長反映,實際獲得的僅是橫店群演名額,想要爭取有臺詞角色需額外支付8-15萬元"資源費"。更值得玩味的是,該企業登記的經營范圍在2023年4月突然從"演藝經紀"變更為"化妝品零售",此時距耳環事件爆發僅相隔38天。
深諳網絡傳播規律的網友開始系統梳理黃楊鈿甜的社交痕跡:2022年發布的居家攝影作品,背景中旋轉樓梯與深圳頂級豪宅樣板間高度重合;今年藝考期間"誤發"的校方官網截圖,實則精心策劃的個人形象展示;就連分享騎行迷路的日常碎片,都不忘在構圖里突出香奈兒經典菱格紋背包。這種"低調炫富"的敘事模式,與當年某些爭議藝人的操作路徑驚人相似。
處于風暴眼的可不止黃楊鈿甜個人形象。其主演的《楚喬傳2》原定于本季度上線,現因輿情影響已從播出清單中消失。更有業內人士透露,三家原本與其簽約的國民品牌已啟動代言人風險評估程序。這場由耳環引發的連鎖反應,意外扯開了娛樂圈童星產業鏈的暗面——那些打著"造星"旗號的培訓機構,究竟是在培育藝術新苗,還是利用家長焦慮構筑斂財迷宮?
當我們在某少兒藝術機構見到維權家長張女士時,她正翻看著三年前簽訂的合同苦笑:"當時覺得能讓孩子和明星同公司就是保障,哪知道所謂的劇組實踐就是穿著臟戲服在太陽底下暴曬八小時。"類似遭遇的37個家庭組建的維權群組里,累計未兌現的承諾金額已達280萬元。這些家長至今仍在等待司法程序的推進,而黃家注銷公司的操作早已切斷所有追責路徑。
截至發稿前,黃楊鈿甜的超話里依然有粉絲在堅持"守護妹妹",但更多路人開始理性審視事件本質:當未成年藝人的商業價值與家庭資本產生勾連,當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與個人消費形成沖突,我們是否該建立更完善的監督機制?或許正如某資深經紀人所言:"娛樂圈從不是真空花園,但至少要確保土壤里沒有埋著定時炸彈。"這場由一對耳環引發的輿論地震,終將促使整個行業思考如何修筑更穩固的防波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