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導 讀
在存量發展背景下,清河街道以"共建共享"理念為核心,通過"美和園"項目開創老舊社區綠色更新新范式。2020年,該項目榮獲首個"北京市綠色生態示范區"(街鄉更新類)稱號。通過系列參與式活動,項目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促進了社區融合,培育了居民自治力量,實現了環境、社會、文化等多維度提升,為老舊社區綠色更新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原標題:《共建共享·和美家園——清河街道綠色更新實踐》
項目地點:北京市海淀區清河街道
隨著我國城市進入存量發展階段,大量老舊社區成為更新的實踐重點。2020年,依托2019年在“加氣廠小區幸福花園”的營造實踐及相關社區更新工作基礎,清河街道“共建共享,美好社區”(美和園)項目獲評首個“北京市綠色生態示范區”(街鄉更新類)稱號。
2020年至今,我們以“共建共享”為核心理念,以“建設和美家園”為根本目標,繼續開展了三年的示范區建設工作。通過規劃統籌、規劃編制與實施以及后期管理三部分的更新工作,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將清河街道打造成為和諧永續的綠色典范。該項目的規劃設計質量和后續實施效果均具有指標意義。
項目構思
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總體思路下,美和園綠色生態示范區更新建設突破常規更新方式,從改善生態環境和創新更新模式的視角切入,踐行生態可持續理念,實現環境治理、社區融合、社會福祉等多層面成效。
一方面,通過優化社區生態系統,改善空間環境品質,助力老舊小區的有機更新和活化;另一方面,探索“適宜技術、低成本、高社會參與” 的街鄉更新模式,讓居民切實參與到社區更新建設與治理全過程,逐步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社會交往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主要內容
1.完善街區生態空間體系
在《面向綠色發展的清河街道更新規劃》中,以網絡化思維結合社區花園營造實踐,逐步構建覆蓋街道全域的社區花園網絡體系。通過構建三級綠色生態網絡,完善街區生態空間體系,實現綠色生態目標下實體空間、社群組織與文化價值的協同提升。
圖1 清河社區花園網絡體系圖
2.探索精細化社區更新規劃方法
在《美和園社區更新規劃》編制過程中,從梳理現狀和居民需求、完善社區綠色開放空間體系、堅持綠色更新策略、清單化管理重點項目等四個方面,逐步推進規劃實施落地。
圖2 現狀梳理內容節選
圖3 需求分析內容節選
圖4 美和園社區更新總平面圖
3.推進綠色更新示范
通過對清河街道多個社區及街區閑置邊角地、拆違騰退空地等消極空間的綠色微更新,為居民提供休憩放松、休閑社交的親自然體驗場所,并通過組織系列參與式活動,融入自然教育,傳播綠色理念,并挖掘潛力居民,培育花園可持續維護的“種子”力量,使社區花園成為承載生態文明教育、助力社區治理、重塑鄰里關系和社區精神的重要紐帶。
圖5 清河街道社區花園網絡體驗地圖
圖6 更新節點1-加氣廠小區幸福花園
圖7 更新節點2-清河生活館屋頂花園
圖8 更新節點3-清河綠舟兒童友好自然樂園
4. 推動可持續運維
圍繞社區管理維護難題,從推動制度創新和拓展參與渠道兩個角度,促進社區自我更新發展。
圖9 社區花園可持續運維機制探索
項目特色及實施情況
1.更新模式創新——采用“適宜技術-低成本-高參與”的更新模式,實現“居民共建、社會共享、政府搭臺、專業演繹”的多元共治共享的格局。
項目盤點了區域的改造潛力微空間,通過適宜技術的運用,進行“針灸式”的微改造,從而降低建設成本,以點帶面實現了更大的區域價值;同時在過程中引入“從設計到營建再到后期維護”的全過程公眾參與,培育在地力量,豐富和完善社區服務,促進形成多元共治共享的格局。
2.規劃方法創新——以街區及社區更新全流程視角,統籌規劃各個階段。
以整體性更新思路積極推進空間更新與治理的充分融合。同時,統籌考慮從規劃編制到實施及運維的各個階段,協助社區轉變更新思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3.更新技術創新——在生態營造技術、體驗式設計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
項目在實踐中探索了多種生態設計及營造方法,包括屋頂花園設計及建設技術、土壤改良技術、近自然生境花園植物配置、生物多樣性友好設施營造等。在生態友好的設計基礎之上,還在節點中融入體驗式設計,為后續場地的自然教育活動組織創造載體。
圖10 加氣廠小區幸福花園土壤改良技術
圖11 清河生活館屋頂花園近自然生境植物配置
圖12 清河綠舟兒童友好自然樂園體驗式設計
4.社會參與創新——探索不同的公眾參與模式,實現多層次、多群體、多過程的參與。
以公眾參與推動多元共治,探索出可持續營造與維護的路徑。通過系列化活動參與,進行知識賦能與理念傳播,實現綜合效益。
圖13 清河社區花園網絡系列活動的組織
實施成效:
項目以參與式綠色更新為重點,在有效改善社區環境的同時,也建構起緊密、和諧、美好的鄰里生活共同體,實現了清河街道社區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圖14 清河社區花園網絡項目效益與影響
1. 規劃引領推動自主實施。
更新規劃的編制不僅為社區更新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并充分賦能社區,提高了其自主實施社區更新的意愿和能力,有利地推動更新實施落地。
2. 環境品質提升,生態成效顯著。
將全齡友好與生態設計理念融入小微空間改造,改善閑置綠地環境品質,營造與構建微生境網絡,實現“自然友好”與“居民使用友好”的平衡,同時開展系列自然教育活動,提升了大眾對于城市生態保護的認知。
3. 助力重塑社區精神,提升社區韌性。
讓居民參與到從設計到營建再到維護的全過程,促進居民建立起對社區的歸屬感、參與社區事務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4.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促進多元共治共享。
以綠色更新營造為媒介,形成公共議題,激發基層活力,通過專業支持、社區參與的方式推動社區環境提升。同時充分協調社區黨建力量,激發多元主體共治共享,協助形成后續社區管理的可持續模式。
5. 擴大傳播影響力,提升清河街道品牌價值。
通過多渠道傳播形成持續的影響力,為清河街道打造了綠色街區品牌,為后續更多元的資金引入奠定基礎。
圖15 項目獲獎情況
作為微更新項目,該項目開展了參與式的社區規劃以及長期陪伴式的社區治理。作為規劃師,在挖掘存量空間的基礎上,也結合公共空間能夠提供的公共服務、便民服務等,構建了整個街道的發展網絡和生態體系,并通過動員社區志愿者的參與、活動組織、專業培訓、媒體傳播等,探索了規劃師參與社區治理的更多路徑。
項目工作團隊
項目總負責人:鄒濤
項目負責人: 程潔心
項目組成員: 胡慧美 高睿 李玉寒 張嘉瑋 馮雨欣 張東旭 王曉利 鄭巧依 李菁 周戩
感謝清河街道辦事處、新清河實驗的指導和支持!
城市更新行動相關閱讀
編輯/排版|王淑蕓
封面圖/圖片|供稿部門
供稿|清華同衡 生態城市研究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