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五月的陜北高原,黃土坡上沙柳隨風輕搖,在榆林市橫山區魏家樓鎮王梁村的揚州鵝養殖基地,一群剛剛孵化出殼四天的“鵝二代”正在暖棚中搖搖晃晃地探著腦袋。這些鵝苗的父輩,正是去年從揚州跨越1350公里落戶榆林的“先鋒部隊”,如今,它們的后代已在黃土高原扎根繁衍。而在榆林市綏德縣棗林坪鎮,成群的揚州三花鵝穿梭于棗樹林下,低頭啄食苜蓿,振翅攪動出一幅別樣的“黃土地江南圖”。
黃土地上的“揚州試驗”
2023年,新一批揚州援陜干部抵達榆林時,當地的難題橫亙眼前:綏德紅棗連續滯銷、橫山產業單一、群眾增收渠道狹窄。如何破解當地農民增收難題?來自揚州的援陜干部了解到揚州鵝在干旱地區養殖的成功案例。“南方水鄉的白鵝,能否在毛烏素沙漠邊緣‘安家’?”榆林市政府副秘書長、揚榆協作工作組組長馬俊表示,這個大膽的設想,如今已經轉化為蘇陜協作中產業合作,助民增收一道亮眼的風景。
2024年初春,江蘇揚州鵝苗孵化基地內,5000只鵝苗破殼而出。它們被裝上卡車,歷經14小時顛簸,跨越千里抵達陜西榆林橫山區波羅鎮。卡車門打開的瞬間,村民王久義湊近一看直搖頭:“這小玩意能活?”他是雙河村第一個報名養鵝的農戶,但疑慮重重:北方風沙大、溫差大,鵝苗能扛住嗎?賣不出去咋辦?
來自揚州的掛職干部,橫山區委常委、副區長金川給了“定心丸”——蘇陜協作資金投入80萬元建標準化鵝棚、溫控系統和飼料加工車間,揚州企業承諾保底回收。王久義擼起袖子,在80畝撂荒地上建起養殖基地。種植玉米、苜蓿,鋪設循環水渠,鵝群住進恒溫28℃的“托兒所”,啃食青貯飼料。“起初連鵝苗脫溫水溫都不會調,揚州專家手把手教了三天。”老王告訴記者。到了2024年底,5000只鵝出欄凈利潤超過10萬元,鵝糞還田讓玉米增產兩成。消息傳開,鄰村農戶紛紛擠進基地“取經”。
在綏德縣棗林坪鎮,另一場試驗同步鋪開。這里地處黃河沿岸,棗林茂密卻因產業單一陷入困境。揚州掛職干部,綏德縣委常委、副縣長楊榮引進林下養鵝模式,首批2000只鵝苗于2024年5月落戶棗林。“鵝吃雜草保生態,糞便成棗樹肥料,連棗子都更甜了!”棗林坪村支書郝如飛見證了變化:鵝群穿梭林間,棗林恢復生機,中秋節首批白鵝運抵揚州當日即被搶購一空,村集體增收6萬元。
產業協作的“破壁密碼”
5月18日,記者來到榆林市橫山區魏家樓鎮王梁村,當天這里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揚州援陜農產品商貿有限公司向基地捐贈了5000只鵝苗。未來這家揚州公司還將向農戶提供養鵝的技術支持。
陜北何以能養鵝?科學和數據揭開答案。榆林1481萬畝天然草地、600萬噸飼草年產量,干燥氣候大幅降低病害風險,反被視為規模化養殖的優勢。揚州技術團隊更帶來“江南智慧”:光照調控讓鵝群在冬季穩定產蛋,青貯玉米混合苜蓿降低飼料成本30%,訂單農業保障農戶“零風險”。
蘇陜協作的目光,始終落在產業鏈延伸上。在橫山,養鵝基地采取“黨支部+公司+農戶”模式:黨支部協調土地流轉,揚州企業提供鵝苗、技術并保底收購,農戶專注養殖。2024年,波羅鎮雙河村示范基地帶動務工120人次,戶均增收3000元;2025年計劃推廣至6000只,輻射建成20萬只養殖示范區。
蘇陜協作的智慧,體現在“全鏈條護航”的幫扶機制上。技術層面,揚州引入反季節繁殖技術,通過光照調控讓鵝群在陜北的寒冬仍能穩定產蛋 ;資金方面,累計投入蘇陜協作資金超200萬元,建設標準化棚舍、溫控系統和雨水收集設施,使養殖成本下降30% ;市場端,揚州援陜農產品商貿公司搭建“保底收購+深加工”網絡,在揚州建成SC認證鹽水鵝加工基地,讓陜北鵝直通長三角餐桌。
產業的“化學反應”不止于此。橫山區魏家樓鎮的養殖棚旁,青貯飼料加工廠日夜運轉,玉米秸稈變廢為寶;鵝糞制成的有機肥替代化肥,千畝農田年均節省30萬元。揚州援陜農產品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范維維算過一筆賬:“北方鵝生長周期比南方縮短10天,單只凈利潤高出15元,這就是產業轉移的‘時空紅利’。”
托起助民增收的“白羽答卷”
在橫山養殖基地的賬本上,一串數字見證著巨變:2023年養鵝數為零,2024年突破2.7萬只,2025年預計達20萬只,帶動500戶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而更深層的變革,藏在村民的眼神里。雙河村脫貧戶李彩霞曾是留守婦女,如今在基地負責飼喂,月工資2800元。“家門口上班,掙得不比男人少!”她笑得靦腆。
2024年中秋節,綏德縣棗林坪鎮的首批生態鵝擺上揚州餐桌,消費者用味蕾投票:肉質緊實、無腥膻,單店日銷破150只。“榆林大鵝”的品牌悄然打響。
“過去種棗賣不上價,現在林下養鵝,每畝增收2000元!”棗林坪鎮黨委書記掰著指頭算賬。通過“黨支部+基地+農戶”模式,揚州技術團隊駐村指導,從脫溫育雛到疫病防控全程跟蹤。2024年首批試養的5000只鵝苗成活率達98%,凈利潤超20萬元,帶動120人次務工增收 。在橫山,這種“鵝吃林中草、草肥林中樹”的循環經濟,更讓玉米秸稈變廢為寶,鵝糞替代化肥使千畝農田年省30萬元。
在協作的棋盤上,每一步都深思熟慮。金川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養鵝產業地圖”:以橫山、綏德為原點,未來三年將輻射榆林全域,形成百萬只規模養殖帶。揚州技術團隊正編制《北方旱養白鵝標準化手冊》,為推廣鋪路。“要讓養鵝像種土豆一樣,成為農民的家常活兒。”金川說。
從揚州的江南碧波到陜北的大漠黃土,兩地攜手書寫著“一只鵝”的傳奇。當塞北的風沙拂過茁壯成長的鵝群,當江南的餐桌上飄起榆林鵝肉的醇香,這條跨越山河的產業鏈,正托舉起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孫勁松 李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