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一撥,甩板一打,繡口一張,從帝王將相的千秋功業到市井小民的人生百態,一段段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古今奇事被陜北說書人高小青講得猶在眼前。
5月18日夜晚,黃土高原上熱意陣陣,但擋不住觀看陜北說書演出的觀眾的熱情,也擋不住守在手機屏幕前觀看直播的145萬粉絲觀眾。
從藝近四十載,陜北說書早就深深融入高小青的生命之中——當初那個為了謀生而拜師學藝的鄉村少年,如今已成長為被鮮花與掌聲環繞的民間藝術家,美名則隨著演出足跡傳遍西北的街頭巷尾。近年來,他又追求守正創新,把曾經偏居一隅的地方非遺曲藝搬到快手,通過短視頻與直播等形式,為陜北說書的傳播和傳承插上了數字化翅膀。
5月18日晚,高小青團隊在延安演出陜北說書。
這個五月,快手新知聯合高小青等多位陜北說書藝術家,在延安開啟了為期五天的陜北說書專場演出,不僅給當地群眾帶來樂趣,還通過直播,將這一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遺戲曲展現給了全國觀眾。據了解,快手上平均每月陜北說書的視頻播放量超過1.2億次,目前,平臺上活躍著超過600位陜北說書人。
師承陜北說書名家,學習黃土高原弦歌
“黃風嶺,八百里,曾是關外富饒地……”2024年,國產游戲大作《黑神話:悟空》引發轟動,嵌入其中的陜北說書在一夜之間火遍全球。據悉,作為黃土高原上的口傳藝術,陜北說書最早的形式可追溯至宋代,后經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傳唱與沉淀,達到了合轍押韻、詞句精練的境界,在延安、榆林等地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1972年出生的高小青,是土生土長的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永寧鎮瓦子川村人,打小就喜歡這門陜北獨有的說唱藝術。14歲那年,因為家庭貧困和哥哥殘疾,他必須學一門技藝養家糊口:“我覺得,會說書走到哪兒都有面子,當時大家都尊重說書先生。”于是,小小年紀的高小青離開父母,成為一代宗師張俊功的閉門弟子。
▲陜北說書講究師承,如今高小青也有了自己的弟子和團隊
常年行走在陜、甘、寧、蒙、晉的張俊功,是陜北說書歷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上世紀70年代揚起改革說書的大旗,創造出了曲調明快、適宜現代人聽感的“迷花調”,還把表演形式從坐場改為走場、一人改為多人,并為電影《北斗》進行唱段配音、嘗試錄制說書磁帶,讓陜北說書在三秦大地造就萬人空巷的奇觀。
學藝就是師父表演時,弟子近距離觀察模仿。為了掌握陜北說書的“九腔十八調”,高小青每天跟著張俊功游鄉演出,一有空就練習三弦、二胡等樂器,然后逐步把書帽、小段、大書的唱詞熟稔于心。經過師父七八年的悉心指導,他已精通《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等經典劇目,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唱腔和演藝風格。
剛剛二十歲出頭,天資聰穎的高小青就學成出師,延續著師父的演出模式在鄉間走廟會、說平安書。他的表演將說、唱、彈等技藝巧妙融合,還根據不同情節和人物靈活運用 “九腔十八調”,把故事中的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陶醉的情緒感染了聽眾,讓大家跟著他一起或喜或悲,也使他在眾多民間說書藝人中脫穎而出。
謀出路永懷赤子心,在快手傳唱家鄉美
夏睡熱窯、冬睡涼炕的撂地賣藝生涯,是一門置身風沙烈日的苦營生,卻讓高小青更好地與群眾貼心、與時代同行。
2006年,陜北說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位邊走邊唱的傳承者也開始收獲諸多榮譽:甘肅省華池縣“紅色歌謠調演” 特等獎、蘭州群星藝術節銅獎、延安市曲藝調演比賽創作獎……個頂個含金量十足。
然而,令高小青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情不是各種榮譽,而是當了11年“志丹縣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團里一共26人,殘疾人就有11位,很考驗一個人有沒有耐心和愛心。”2007年上任伊始,他立刻著手培訓所有成員學習說書、唱歌、舞蹈、小品等文藝形式,首次匯報演出就吸引到800余名觀眾,生動詮釋了人性的堅韌與藝術的魅力。
▲高小青擔任了11年“志丹縣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圖為團隊演出
▲高小青獲得了眾多榮譽,還被延安市殘聯會評為“2020年度公益助
后續的日子里,高小青帶領“志丹縣殘疾人藝術團”,走遍延安市下轄的13個縣區,呈現了一臺臺有溫度、有力量、有情懷的演出,讓特殊藝術的芬芳浸潤更多心靈。人們沒想到,該藝術團能夠憑借演出收入維持運轉,高小青則因此斬獲“志丹縣德藝雙馨藝術家”“2011年度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2014-2015年度優秀文藝工作者”等稱號。
而在卸任“志丹縣殘疾人藝術團”團長一職后,他開始將更多心思放在傳播和傳承陜北說書上,希望為黃土高原的藝術之花找到更加肥沃的土壤。2017年末,高小青受到身邊同行的啟發,在快手分享了一段生日宴上自報家門的小段。真摯細膩的情感表達一下子俘獲了老鐵的心,這支短視頻的點贊量迅速突破6000,評論區更是一片好評。
“以前在線下表演一場,可能僅被幾百名觀眾欣賞,通過快手卻可以讓數十萬人聆聽到千年之音。”在高小青看來,短視頻與直播正在成為傳統文化的放大鏡,可以將曲藝表演推送到成千上萬的人面前,讓更多人領略其中韻味與魅力。自此,他開始扎根快手平臺,日復一日地秀唱功、覓知音、玩互動,推動陜北說書藝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說盡悠悠千古往事,唱響時代發展新曲
高小青團隊有十余人,成員都是跟隨他多年的精銳,個個既能彈奏樂器又能說書。隨著整個團隊搬到快手,曾經看過他們線下演出的老戲迷,無縫轉換為賬號@陜北說書高小青 的初期粉絲,“我一發短視頻,粉絲就漲得很快,幾天漲了四五千人,然后就開始直播說書,七年多下來收獲了145萬老鐵的喜愛。”
在曲藝并不算繁盛的當下,能獲得如此多關注,讓高小青無比珍惜:“以前趕班車、坐牛車四處演出,臺下不過幾十數百人,年輕的觀眾更是少有。現在發短視頻、開直播,既有多年的老戲迷品評唱腔,也有二十來歲的新戲迷入坑,演得過癮!”為了不負期待,他在每一場直播前都做足功課,細化到如何配比新老唱段、如何跟老鐵們互動。
除了用新形式在新舞臺收獲新觀眾,高小青還靠陜北說書實現勞有所獲——每晚7點至11點之間,他幾乎都會踏上“曲藝+電商”的直播之路,通過打賞和帶貨讓藝術創作獲得經濟支持。數據顯示,其直播能達到數千乃至上萬人在線,快手小店銷量則超300萬件,在文化傳承與謀生之間高小青努力尋找平衡。
在發展壯大說書事業的同時,高小青多年來堅持開展志愿捐贈、愛心助學、走訪慰問等公益活動,默默用實際行動回報家鄉和社會。疫情期間,周邊市縣農產品出現滯銷現象,他又發起助農直播,為小米、粉條、蕎面等農產品拓寬銷路。
與陜北說書藝術結緣近40年,高小青的傳承之旅未完待續,而快手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始終致力于為戲曲藝術搭建創新舞臺。
今年3月,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指導下,快手宣布啟動“老鐵梨園”劇團扶持計劃。該計劃將通過提供流量扶持、內容指導、現金補貼、商業變現等方式,助力傳統戲曲文化傳承煥新。“未來一年,將至少幫助500個劇團創新發展,打造戲曲演出的第二個舞臺。”快手藝術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作為快手藝術重點扶持的戲曲劇種之一,陜北說書平均每月的視頻播放量超過1.2億次,平均每天有190場陜北說書在快手上直播。目前,快手平臺上活躍著超過600位陜北說書人,正通過新形式傳承弘揚這項非遺戲曲。
透過“短視頻+直播”雙輪驅動模式,越來越多“冷”內容實現“熱”傳播,不僅讓老鐵們聽到曲藝本身,也看到孕育它的原始土壤,以及同樣生根發芽在這片土壤的人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