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云:“五十而知天命”。
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70后,如今已陸續跨入知天命之年。
這一代人正面臨著獨特的家庭結構:雙親大多尚在,子女恰逢成家立業之際,部分人甚至已晉升為祖輩。
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真實地壓在他們的肩頭。
若子女眾多,壓力尚可分擔,但若是獨生子女家庭,有三件要事必須未雨綢繆。
這不僅關系到未來的生活質量,更是晚年安穩的重要保障,絕不能掉以輕心。
1、管理好存款
小品《不差錢》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錢還在人卻沒了;但更悲哀的是,人還在錢卻沒了。”
年輕時總以為“養兒防老”,可在一代人養活三代人的時代,孩子光是活著已拼盡全力。
孩子再孝順,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顧,你總不能讓他為了你,把自己的日子過垮。
存款,是你最后的底氣,也是給孩子減負的最好方式。
別等到老了,才發現自己兩手空空,連病都看不起。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晚年連最基本的尊嚴都可能失去。
從前,有個叫陳大富的商人,年輕時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賺了不少錢。
但他揮霍無度,從不存錢,總想著:“我兒子將來會養我,怕什么?”
后來,他的生意因戰亂一落千丈,家產幾乎賠光。
年老時,他只能靠兒子接濟。
可兒子自己也有妻兒要養,日子過得緊巴巴,給父親的贍養費越來越少。
陳大富晚年凄涼,常常餓肚子,有時甚至不得不去街頭乞討。
臨死前,他懊悔不已:“早知今日,當初就該給自己留條后路……”
正如經濟學家凱恩斯說:“財富的本質,不是當下的消費,而是對抗未來的不確定性。”
現實中,子女既要忙于事業又要照顧孩子,能分給父母的時間實在有限。
這種長期的高壓狀態,往往讓子女身心俱疲,難以周全地照顧老人。
結果常常是兩代人互相埋怨:父母覺得子女不夠盡心,子女覺得父母成了負擔。
親情就這樣在日積月累的怨懟中消磨殆盡。
因此,想要安享晚年,最重要的還是提前做好財務規劃。
充足的積蓄能讓我們擺脫對子女的依賴,自主選擇理想的養老方式。
這樣既能減輕子女負擔,也保障了自己的生活質量。
2、經營好身體
《黃帝內經》有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年輕時拿命換錢,中年后拿錢換命,是太多人的悲劇。
子女尚未在社會站穩腳跟,父母已到了需要反哺的年紀。
若自己的身體先垮了,便是兩代人的深淵。
疾病不會因為你還沒準備好就推遲到來,疼痛不會因為孩子需要我就減輕半分。
健康不是一切,但沒有健康,一切都沒有意義。
別等到躺在病床上,才后悔沒早點愛惜自己。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區有位叫王建國的工程師,是單位技術骨干。
為供獨生女留學,他白天上班,晚上接私活畫圖紙,常通宵工作。
妻子勸他注意身體,他卻說:“閨女在國外不能吃苦,我得給她攢夠錢。”
48歲那年,王建國查出肝癌晚期。
女兒連夜飛回國,跪在病床前求醫生:“多少錢都治!”
可他連手術臺都沒撐到,臨走前攥著女兒的手說:“爸沒給你留夠錢……”
女兒后來才知道,父親存折里只有10萬存款,但治療費花了30萬,全是借的。
為了還債,她放棄讀博去外企打工。
35歲還沒結婚,只因相親時對方說:“你家這情況,以后負擔太重。”
人到中年,每一次熬夜、每一頓胡吃海喝,都是在透支生命。
古人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等到病痛纏身才后悔,而是在健康時就懂得養護。
運動、飲食、心態,缺一不可,別等到醫生給你下最后通牒才醒悟。
養生不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中年人的必修課,越早開始,晚年越輕松。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活得久,才能笑到最后。
3、教育好子女
蘇軾有詩云:“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行,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
很多70后父母,年輕時忙于打拼,忽略了孩子的教育。
等到孩子長大,才發現性格、習慣已經定型,再想糾正就難了。
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毀掉一個家庭幾十年的積累。
真正的富養,不是給孩子多少錢,而是教會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有個叫顧方舟的醫生,是小兒麻痹癥疫苗研發者。
顧方舟的兒子顧曉東回憶,父親一生清貧,家里最值錢的是一臺老式收音機。
他12歲那年,有藥廠老板提著兩萬元現金上門,求顧方舟在疫苗報告上“簽字放行”。
當時普通工人月薪才30元,這筆錢足以讓全家搬進洋房。
顧方舟卻把鈔票扔出門外:“我的名字能救千萬孩子,也能害千萬孩子,你買不起。”
當晚,他帶著兒子去實驗室,指著培養皿說:“這些病毒樣本值很多錢,但若因此出賣良心,子孫后代脊梁骨就斷了。”
顧曉東大學畢業后,有外企高薪聘請他做醫藥代表,他想起父親的話,最終選擇留在疾控中心。
如今他已是傳染病專家,女兒留學歸國后也主動申請去山區支援醫療。
顧家三代人,至今住在單位分配的70平老房里,但墻上掛滿了“抗擊非典”“抗疫先鋒”的獎狀。
《錢氏家訓》告誡:“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注定他們集萬千關注于一身。
若只教其爭名奪利,家風必染浮躁;若只寵其安逸享樂,家族精神必衰。
你灌輸給孩子的價值觀,決定了他未來能走多遠。
父母子女一場,受益終身的家風,才是留給后代最為珍貴且永恒的財富。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七十年代中年人,半生風雨已成定局,余生抉擇關乎兩代。
存款是晚年的盾,健康是子女的錨,家風是家族的根。
此刻不謀,待到病榻前掏空積蓄、病痛中拖累兒女、家風歪斜時就悔之晚矣。
獨生子女的家庭,從來容不得一絲僥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