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平衡已被我們徹底顛覆,中國和西方都對印度感到恐慌”
同志們,我感覺咱們國家最近這陣子在國際輿論場上被臟東西給纏上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掀桌子,巴基斯坦幫中國的戰機和導彈帶了貨。但是到了印度磚家和媒體的嘴里,我們卻一不小心成了“大輸家”。印度從政府到民間火力全開,使盡渾身解數發動他們的輿論機器,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后硬生生把印度給包裝成了本輪印巴沖突中的“最終勝利者”,而且還是贏麻了的那種。
5月13日,印度地緣政治與外交政策專家、印度暢銷書籍《大重置》(The Great Reset)的作者納夫魯普·辛格(Navroop Singh)刊文表示,這場印巴沖突早已超出了巴基斯坦的自身范疇,站在巴基斯坦背后的是一群“恐懼印度自信崛起的境外勢力”,“這股境外勢力在暗中資助、推動與支持這場沖突,它們對印度的恐懼在‘辛杜爾行動’中達到了頂點”。
納夫魯普·辛格
被納夫魯普·辛格點名的這個“恐懼印度自信崛起的境外勢力”是誰呢?我相信聰明的你們應該已經猜到了。但是你們猜得還不夠全面,人家不僅把帽子扣到了某東方大國的頭上,而且還把鍋給甩到了某西方大國的身上:
“印度通過‘辛杜爾行動’獲得了巨大的勝利。這不僅是戰術層面的軍事勝利,更是心理層面的信心勝利。印度政府公開宣示,我們已經獲得了對巴基斯坦的戰略與空中優勢,這一表態不僅令伊斯蘭堡當局深感震驚,更讓華盛頓、北京和安卡拉的政策制定者們深感不安。”
“印度政府的報復行動不僅動作迅速,而且分寸得當。我們徹底震撼了原有的全球秩序,尤其是那些曾將印度的克制與忍讓視作是‘理所當然’的各方勢力。印度重創了巴基斯坦——一個擁核國家的防空系統與軍事基地,如此大膽的舉動已經引發了全球各主要國家——尤其是美國、中國、土耳其和英國的高度關注。”
“‘辛杜爾行動’徹底打破了此前由中美主導的所謂‘定義全球平衡’的G2敘事。中美都沒有料到,印度竟會如此果斷地予以反擊。西方與中國的決策層至今未對印度的大膽行動發表任何評論,這足以說明,它們對印度的恐慌情緒已顯露無遺,因為它們已經被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納夫魯普·辛格不是唯一一位試圖通過拉踩中國來給印度轉移視線的印度公眾人物。也是在最近,印度退役中將P.R·尚卡爾(P R Shankar)在參加油管上一檔連線節目時也瘋狂碰瓷我們。尚卡爾說,現在印巴已經交過手了,印度已經知道巴基斯坦手里那些中國武器裝備的底細了,也知道巴基斯坦軍人有幾斤幾兩,所以印度現在已經“沒什么好怕的了”。
尚卡爾
不僅如此,尚卡爾還說,在中巴兩國之間,如果非要挑一個當印度的對手,他寧可選擇和中國大打出手,因為“中國人沒什么實戰經驗,而久經沙場的巴基斯坦士兵因為和印度士兵打得有來有回,所以實際上‘更勝一籌’。別看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都是中國制造的,但是中國人用起它們來不一定有巴基斯坦人熟練。”
哦,對了,順便一提,尚卡爾是印度陸軍出身的,沒退下來之前一直在印度陸軍擔任炮兵司令。
你問我為什么一個前炮兵司令評論起印巴兩軍的超視距空戰來也這么自信滿滿?誰知道呢,興許人家和局座一樣,也屬于是跨學科型的通才吧。只不過局座是“戰略忽悠局”,而他是“戰略恐嚇局”的。
另外,這個尚卡爾還有自己的個人X號和油管號。我去他的X上瞅了一眼,意外發現這家伙居然還有視奸我們國內媒體和智庫的習慣。他在5月14日這天發了條帖子,對@南亞通訊社發在觀網風聞社區的一篇關于他的編譯文章進行了一番銳評。
看到有中國人在中國媒體上提了一嘴自己的名字,尚卡爾樂得跟吃了蜜蜂屎一樣。老小子對此得意洋洋,把這事當成了自己一樁了不得的功績,發到X上狠狠自吹自擂了一番:
“我的自媒體頻道正在受到中國人的重視,他們正在追蹤我的視頻節目。呵呵,可算號著你們的脈了吧中國人?很高興看到我的雄文能被觀察者網這樣的‘中國鷹派’媒體轉載報道。哎,要是我的祖國巴拉特也能這么重視我就好了。”
完了這條帖子評論區下方的印度網民留言全是給他捧臭腳的:
“祝賀您!Sir。”
“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恭喜您,Sir。”
“您已經完全揭示了中國人的險惡用心,Sir。中國人的本性就是如此,他們是永遠不會變的。我們意識到了他們對印度的背叛。”
“印度萬歲(Jai hind)!Sir。”
“這簡直就是一枚榮譽勛章啊,Sir。”
“Sir,您根本不知道……你正在塑造下一代印度人……我經常關注您的視頻。印度是現在中國人的焦點,所有有關印度的話題在中國都備受關注。所以他們會關注到您也沒什么可奇怪。畢竟我們都清楚,中國就是這樣一個‘神經質且缺乏安全感’的國家。”
二、印度人氣壞了,叫囂要把@豪哥哥給告到聯合國去
無獨有偶,除了尚卡爾,5月15日,在接受印媒 “X新聞在線”(NewsX Live)的主持人連線采訪時,前印度海軍三星上將謝卡爾·辛哈(Shekhar Sinha)也就印巴沖突話題碰了一下中國的瓷。不過不是直接碰的,而是擦著碰的。
辛哈
辛哈吐槽巴基斯坦,說巴基斯坦的武器彈藥大多數都是依靠進口的,而印度的武器裝備則幾乎全部來自本國國產。“依賴外國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短板,而印度在這方面沒有任何缺陷。巴基斯坦一缺武器就哭著去找土耳其、中國這種國家要大腿抱。那邊向土耳其跪求無人機,這邊向中國哀求‘霹靂-15’導彈。而我們印度呢?我們就不一樣了,和巴基斯坦相比,我們印度的軍工技術可以說是遙遙領先、一直領先。”
這些給印度吹彩虹屁的印度磚家和媒體的評論區畫風都大同小異,簡而言之兩句話:不要問,問就是印度贏麻了。
那那些非印度媒體的評論區畫風呢?這個情況說起來就有點復雜了。以法國主流媒體“法蘭西24”為例,它們在5月15日這天往自家官X上發了一條新聞動態《中國武器在印巴沖突中通過實戰測試,而且表現優異》。這條新聞動態收獲了超過374萬瀏覽量,評論區留言足足有2000多條,不過大部分留言都是奔著罵法國人的,因為這些評論用戶大多是印度網民。他們說白了就不是來好好討論問題的,而是來控評外加袒護自家莫迪gege的:
“中國的宣傳機器又開始瘋狂運作了。要是真如你們所說,那中國軍工企業的股價怎么還暴跌了?現在這世道,撒謊可藏不住。印度都放出行動前后的高清衛星圖了,大家都能看個清楚。輸家就是輸家。”
“你為什么要給自家的‘陣風’戰機潑臟水?你到底還是是不是法國的媒體?”
“你們為什么要這樣黑法國的戰機?我倒想知道你們‘法蘭西24’的工資到底是誰發的?”
“文章每句話都是“據巴基斯坦消息源”……能麻煩用實錘證據驗證一下嗎?合著現在法國媒體連巴基斯坦防長這種社交媒體級別的消息源都信了?”
“表現優異?得了吧,當中國戰機被印度導彈打下來時,那表現倒是挺‘優異’的——紅的、黃的、粉的、灰的、黑的,全攪和在一塊了。”
“這世道都是怎么了?為什么所有人都在針對我們印度?捏造假新聞中傷別人就這么有意思嗎?幾乎每個西方國家的媒體機構里,都有被中國滲透的痕跡。中國的武器管用?那為什么印度一用上自家海陸空的國產武器之后,那些中國戰機就全趴窩了呢?中國的、土耳其的裝備沒一個能打到我們印度國土上的。”
我突然慶幸我們還有長城防火墻,要不然我估計現在咱們社媒平臺上的輿論環境,可能也不會比X和油管這些西方社媒干凈到哪兒去。
除了“法蘭西24”這種法國主流媒體之外,我們中國的一些自媒體也在印度人這波殃及全球的“大辟謠運動”中被當成了針對對象,尤其是因為拍了搞笑視頻《剛買的飛機被打啦》而爆紅全世界的國內知名短視頻拍攝團隊@豪哥哥。他們的視頻在被轉載到外網之后火速躥紅,僅在洋抖上就收割了數以億計的流量,并非翻譯成了英語、土耳其語和烏爾都語等多個版本,一度成了各國網民茶余飯后的消遣笑料。
大家都樂不可支,印度人可就氣炸了。大量印度網民蜂擁至互聯網上的各個角落,要求各家平臺“必須配合印度”,堅決封禁像《剛買的飛機被打啦》這樣的“辱印”內容,并威脅說什么“如果誰敢不從就提出外交抗議”。不僅如此,這些因為海綿體充血過度而導致大腦缺氧的印度網民甚至還叫囂,應該呼吁聯合國介入處理,要把@豪哥哥他們團隊給告到聯大去。
這幫印度磚家真的是……給點云彩就下雨
三、喪事喜辦大辦特辦,印度贏學恐怖如斯
印度從磚家到媒體再到網民的這波“印度贏學”轟炸,并非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自嗨。和這些民間的“游擊隊”比,莫迪政府的“正規軍”更進一步,直接將輿論造勢升級為全國性的集體行動,用一場聲勢浩大的慶典活動,把抽象的“印度贏學”給塑造成了某種席卷全印的國民級狂歡。
光靠“印度贏學”是填不飽肚子的,等這股勁兒過去了,印度那些老大難問題該頭疼一樣得頭疼
這場被印度媒體稱為“印度民族主義動員典范”的活動,正是印度人民黨于5月13日發起的“三色旗巡游”(Tiranga Yatra)。從5月13日持續至23日,印度全國137個城鎮都被卷入到了這場精心設計的勝利慶典中:50萬輛摩托車組成的巡游車隊穿梭街頭,10萬面三色國旗在萬人集會上獵獵作響,4000場以“致敬英勇部隊”為主題的集會覆蓋城鄉,愛國宣傳片在公共大屏幕上循環播放。
按照莫迪政府的官方口徑,“三色旗巡游”是為了“向印度軍隊的英勇與犧牲致敬”,并強調“辛杜爾行動”是“里程碑式的軍事成就”,“成功打擊了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義勢力’”。
你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樂個啥,反正就是樂
三色旗巡游
為了把這場席卷全印的大戲演得盡可能逼真,莫迪甚至還親自下場,發表了全國電視講話,宣稱“英勇的”印度軍隊已經在“辛杜爾行動”中將巴基斯坦軍隊給打得“潰不成軍”“跪地求饒”,還說“印度在這場軍事行動中展現出了‘超凡的實力’,讓全世界領教了什么叫做‘新形態戰爭’。印度國產武器裝備的可靠性也得到了充分檢驗,印度國防工業出口的黃金時代已然來臨。”
雖然莫迪在電視講話中口若懸河,但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印度政府之所以要在剛吃了敗仗的節骨眼上喪事喜辦,而且還大辦特辦,主要原因并不是印度真的在這場沖突中占到了什么便宜,而是恰恰相反。
“三色旗巡游”的背后隱藏著更為現實的政治算盤。受美國關稅戰等負面因素影響,現在印度經濟增速放緩、通脹率飆升,再加上還有農民抗議以及失業率高企等老大難問題。原本莫迪冒險搞“辛杜爾行動”就是為了給士氣低迷的印度社會打一管雞血的,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印度之所以要搞“三色旗巡游”這種“贏學大狂歡”,其目的就是為了轉移印度內部的矛盾和焦點,而這些矛盾本該是通過“辛杜爾行動”轉移給巴基斯坦的。
還是狄熙客說得好:
印度這場“贏學”大戲,熱鬧歸熱鬧,卻像一場精心搭起的戲臺——別看臺上鑼鼓喧天,可臺下的爛賬卻根本藏不住。
莫迪政府的算盤很清楚,無非是用印度教民族主義敘事去轉移內部矛盾,把虛空捏造出來的“軍事勝利”轉化成自己的政治資本。
但問題在于,情緒的高潮總有退去時。當印度人從“印度萬歲”的泡沫中回過神來,發現身邊的物價還是高企、工作還是難找、“陣風”戰機的殘骸還是在克什米爾的山溝溝里躺著,這場被莫迪政府大肆吹捧的所謂“偉大勝利”,它的保質期又能維持多久呢?
印度沒有那個實力通過戰爭對外轉移矛盾
真正的國家自信,它或許在裝備體系的完善里,或許在軍工技術的扎實里,又或許在民生問題的解決里,但卻唯獨不在“顛覆全球平衡”這種廉價的雞血口號里。
如果印度真那么想要證明自己已經“崛起”了,已經成長成足以令中國和西方都為之側目的世界大國,那么或許印度最應該做的不是在輿論場上四面出擊,對別人大搞互聯網“獵巫運動”,而是先算算自家的經濟賬、補補軍工短板、聽聽農民的訴求——畢竟,口號喊得再響,也比不過戰機修得快、菜價穩得住、失業率降得下來得實在。
印度這出“喪事喜辦”的戲碼,或許能在短期內掀起一陣熱潮,但熱潮退去后,留下的是更清醒的現實:沒有扎實的根基,再怎么聲勢滔天的“贏學”,終究也不過是一場夢醒之后徒留一地雞毛和無盡空虛的虛假狂歡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