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2025年現代信息技術及部省業務協同培訓班
在崇州市舉辦
來自農業農村部以及北京、四川、江西、湖南等多個省級農業農村系統的工作人員以及部分專家學者共70余人參加。培訓班通過專題講座、經驗分享、座談研討、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開展,以數智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大咖”云集 技術賦能“三農”
培訓會上,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王小兵以“當前農業農村網信事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為題作主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以“人工智能與智慧農林業”為題作專題報告。業內專家分別圍繞“人工智能+”農業災害保險、抓住“三農”輿情新的主陣地、數據基礎設施相關政策解讀及趨勢展望、從DeepSeek基底模型到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等進行授課。
崇州“慧”種田 專家學者“算賬”
實地參觀環節,培訓班學員先后到成都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都四泓農事農業服務中心、大邑智慧農業產業園等園區,實地學習以智慧農業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經驗做法。
在成都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萬茂土地股份合作社智慧育秧中心,“90后”新農人舒星宇向大家介紹新技術給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昂献魃缫M全自動育秧設備后,農戶只需將空秧盤放在傳送帶上,設備便能自動完成覆土、灑水、播種、再次覆土的操作,整個過程僅需十幾秒鐘。一天就能夠育秧1000畝,今年我們總共育秧面積是3萬畝左右,在35天內就能完成,效率相比以往翻了一番。”
農業專家學者們仔細查看全自動育秧設備的運行過程,并就一些技術問題與同行專家交流討論。
走到田間,各種“鋼鐵俠”吸引眾多農業專家的目光,空中一臺無人機正在高效作業,將一盤盤秧苗從智能育秧中心“搬”到田間,快若疾風。地里兩臺5G智能無人插秧機由工作人員將秧盤擺放好,設置好參數后,就開始了全程自動化作業,自動插秧、自動轉彎、自動變速,行距和苗距精準掌控,誤差不超過2厘米。
現場有專家當即算起了經濟賬,農忙時節的人工插秧熟手一天工資至少500元以上還供不應求,一臺機器一天能插60畝秧苗,相當于完成了50個人的作業量,其中節約的成本相當可觀。
據了解,崇州以“天府糧倉”核心示范區建設為牽引,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截至目前,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已超95%。2025年,崇州計劃糧食種植面積48.2萬畝,預計產量23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32萬畝,水稻插秧工作預計在5月底基本完成。
記者|鄧磊
編輯|余霞 周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