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值水稻種植的關鍵時節。日前,在資陽市樂至縣東山鎮云臺村曾家灣盛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百畝良田里,稻農們正以“雙線作戰”模式推進插秧作業。這邊,稻農們弓腰起秧、運秧,動作行云流水;那邊,插秧機來回穿梭,在田間“大顯身手”,將嫩綠的秧苗精準植入水田里。不一會兒,阡陌縱橫的水田便披上了嶄新的“綠裝”。
稻農正在起秧。姚陽攝
“過去插秧全靠人工,不僅效率低,成本還高。”合作社負責人曾云建說,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這近100畝的水田,只需5天左右就能完成插秧,效率相較于以往翻了好幾倍。
插秧機正在插秧。姚陽攝
在享受機械化帶來便利的同時,合作社更是搭上了“富硒快車”,這得益于樂至縣夕榮老黨員工作室的積極牽線搭橋。工作室負責人榮大應說:“我們得知曾云建想發展特色農業,又了解到中科延智富硒課題組在富硒農業技術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就想著促成雙方合作。看到現在秧苗順利種下,我們打心底里高興,希望能幫助村民增加收入,讓云臺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據中科延智富硒課題組組長陳瑕介紹,硒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課題組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讓秧苗在生長過程中富含硒元素,從而提升大米的營養價值。從合作社的選種、育苗到施肥,課題組在每一個環節都給予精心指導,確保富硒大米的品質。
如今,云臺村的富硒水稻種植,不僅實現了高效生產,更種出了“科技味”,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創新路徑,逐步推動鄉村振興加速前行。(陳欣、張鳳莉、姚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