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近3年的繼承糾紛案件年增長率達到了17.8%。而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結果更是顯示,至少有14%的兄弟姐妹,處于斷絕往來的狀態。究其原因,竟不只是父母教育問題!
家住長沙的鄒先生與劉女士夫婦,近3個月非常鬧心,主要原因是一套父母過世后留下的房子。
原來,鄒先生的母親早在10年前就已經因病過世,父親也于2年前病逝了。而鄒先生和哥哥早已協商清楚,他繼承那套1房1廳的單位房,哥哥則選擇另一套2房1廳的商品房。
可是,就在3個月前,當鄒先生與妻子把房子出租后,哥哥卻開始不停地上門搞破壞,比如,故意半夜敲門、斷電等,租客不堪其擾,頻頻向他們“投訴”,甚至表示了要搬走的想法。
當鄒先生質問哥哥時,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的房子沒租出去,憑什么你的能租?”
聽到哥哥的理由后,鄒先生氣得無言以對。他沒想到哥哥已經是50歲的人了,斤斤計較的性子還是沒有改變。
據他所說,哥哥從小就特別在乎兄弟二人的待遇。父母給他倆買的衣服,價格要一樣,補習班也要一樣,甚至分的水果大小,都不能有明顯偏差。
“以前爸媽為了你,事事都要求公平,我就忍了!現在大家各自生活,你怎么還這么愛計較?”
鄒先生特別生氣,但哥哥卻一臉無辜,就是不讓步。
最后,在社區工作人員參與調解后,哥哥只是同意不繼續搞破壞,但其他的還是沒有悔改之意。
鄒先生很納悶,為什么一個媽生的孩子,性情差這么多?
其實,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農村家庭糾紛案件里,68%涉及財產分割矛盾,且兄弟利益占比達到83%。
有心理學家指出,能影響兄弟姐妹親近度的人,其實是身邊的三類人,父母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類:偏心的父母
《時代》周刊的知名編輯杰弗里?克魯杰總結多年工作經驗指出,95%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偏心,相對喜歡某一個孩子。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對500多個6至12歲,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他們之所以與兄弟姐妹發生矛盾,65%因為父母的偏心導致,35%則因父母的傳話。
第二類人:自身漠視親情
《人性的弱點》指出,一個人若是漠視親情,不會特意花費時間、精力經營親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
還有,重視自身利益遠超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一旦遇到利益分配不均,如父母財產的分配、一起做生意的收益分配等,都會讓他陷入“海格力斯效應”,對兄弟姐妹產生報復心理,爭吵、人身攻擊等,最終可能導致關系破裂。
第三類人:影響兄弟姐妹關系的伴侶
婚后過于照顧娘家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比如大家常說的“扶弟魔”、“扶妹魔”等。
我們村里就有這種情況,姐姐結婚后,還要往家里交錢,給弟弟娶媳婦、蓋房子。最后,姐姐的老公不同意,鬧了大半年,倆人離婚了。
還有一家是,結婚后因為老婆總在中間挑唆,導致男方和家里親戚的關系很差,最后只能一拍兩散。
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關于家庭成員相處狀態的調查、研究顯示,充足、有效的溝通可以降低家庭矛盾的發生率,包括婆媳、姑嫂、叔嫂等,由陌生人成為家人的復雜關系。
到底怎么進行溝通呢?其實可以通過創造更多相處機會,比如聚會、旅行等,鼓勵大家多溝通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
還有,遇到問題后,就事論事,不扯過往的舊事,避免起爭執。
有些家庭兄弟姐妹之間,本來沒多大事兒,但因為之前有過矛盾,每次遇到事情,就會扯出來之前的,一直反復說,這樣下去,關系怎么能好呢?
莫言在《晚熟的人》一書中提到親人之間的相處,強調了“再親近的人,也應該保持一定的隱私與界限”。
也就是說,別過分打聽親人不愿透露的隱私,彼此都應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更不要將父母的關愛進行比較。
的確,在成為彼此的親人之前,首先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那么就應該擁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讓外人打擾。
比如,進入兄弟姐妹的房間,先敲門征詢意見,別莽撞直接推門進入,彼此尊重、理解。
Tips:我們成年人和兄弟姐妹相處的這些行為,也會讓孩子們耳濡目染地學習到,進而懂得如何跟他們的兄弟姐妹相處。這就是身教言傳啊!
枕邊育兒寄語:
正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佛說:“幾世的修行才能擁有今生成為家人的緣分。”你和兄弟姐妹關系親不親?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