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資料圖:5月6日,在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的瑪麗娜公主醫院,第17批援博醫療隊哈博羅內分隊隊員、放射科醫生蔡文超(左)與當地同事交流工作。 新華社發(策基索·特巴洛 攝)
“與中國醫生的合作讓我們不斷提升診療水平。”這句評價來自中幾友好醫院放射科主任阿梅莉·拉馬。拉馬提及的“中國醫生”,正是中國第31批援幾內亞醫療隊。5月19日至27日,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在瑞士舉行。長期以來,中國深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不斷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援外醫療隊隊員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生動詮釋了中國以實際行動不斷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國專家教會我們很多技術”。這是中幾友好醫院醫生阿達馬·庫亞特的感想。自中國首批援幾醫療隊抵達至今,中國醫生累計診療患者約83萬人次,完成手術約20.9萬臺,抗擊埃博拉疫情、填補技術空白、培養本土醫療人才……一串串數字,承載著生命的重量,也鋪就了一條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援外醫療之路。今年3月,中國第31批援幾醫療隊進駐中幾友好醫院,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聽診器和手術刀,還有骨科AI輔助儀器、手術機器人等技術。但在電力不穩、無菌條件有限的環境中,這些尖端技術的落地并不輕松,中國援幾醫療隊時常一邊調試設備,一邊與幾方醫生共同制定適應本地條件的操作規范。幾內亞衛生部長巴今年3月13日曾對中方長期以來為幾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所提供的寶貴支持表示感謝,并強調將繼續加強與中方合作,惠及更多當地百姓。
“中國如今是全球主要衛生援助國”。美國全球發展中心網站4月9日在一篇報道中如此評價。美國全球發展中心網站還稱,中國先后發布共建“一帶一路”和“健康絲綢之路”衛生合作戰略,與世衛組織、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簽署加強衛生合作協議,中國是世衛組織的重要捐助國,且在衛生和發展知識的生產方面越來越重要。實際上,中國援幾醫療隊不僅是眾多中國援外醫療隊的一支,而且是中國60多年來援外醫療事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3年,中國累計向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累計診治患者2.9億人次。從首例股骨頭置換術到首例二尖瓣擴張分離術,再到首例角膜移植手術,中國援外醫療隊多年來在非洲各國創造了當地醫療史上的許多“首例”,譜寫一個個大愛無疆的動人故事;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2023年1月竣工,成為非洲大陸第一個擁有現代化辦公和實驗條件、設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非洲公共衛生事業由此掀開新篇章……
“中國助力全球健康保障事業發展”。這段評價來自國際勞工組織5月8日發布的《邁向全民醫療保障的中國經驗》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國際勞工組織評價稱,“中國近年來在擴大全民健康覆蓋面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系統總結這些經驗,有利于為世界上更多正在探索全民健康覆蓋的國家提供經驗借鑒。”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民眾健康,確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基本理念。中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巨大成就,2024年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79歲,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健康水平位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當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面臨新的嚴峻挑戰,但中國增進世界人民健康福祉的初心不變。展望未來,中國將實施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推動疾控事業高質量發展,切實維護國民健康,為世界注入穩定性、確定性和正能量;中國將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支持世衛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協調作用,做好國際衛生條例的履約實施和大流行病協定的相關工作,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中國將深入開展疾控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積極開展公共衛生援外,加強傳染病的跨境防控,推進全球公共衛生人才的隊伍建設。
時下,受單邊主義沖擊影響,全球衛生治理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國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發揮中心協調作用。中國愿繼續同各方一道,深化國際公共衛生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海外網評論員)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